今天中午吃完饭我就去洗锅碗,但因电饭锅不是不沾锅,故锅底自然留有一层锅巴,一时间洗不了,于是我用洗过碗的水泡上,准备晚上来洗。结果,下午被老父亲狠狠批评了一顿,他说他看见泡胀后白花花的大米很心疼,这是多么严重的浪费!他经常的做法是,中午在锅里的锅巴就让它留在锅里,然后加上一点清水,晚上把它煮成稀饭吃掉。他告诉我,说他“60年代在瞳射工作时,差点被饿死”,并再三嘱咐我以后要按照他的要求做。我当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反驳他,也担心激起父亲更大的怒火,只好默认了。
我是6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按理说对“饥寒交迫”这个词的含义,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如今思之,究竟该怎样认识和对待节约这个问题呢?诚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呢?
记得曾经我父亲一位好友的儿子反驳他爸是这样说的“我们总不能在社会发展进步了,物质生活条件变好的情况下,再象当年红军那样穿草鞋、吃草根树皮吧!”这位兄长说这话时已经是90年代了,当时我只是感到好笑,并未多思考,现在想来还真是有一定道理。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发展生产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想过上好生活嘛。作为个人来说,努力奋斗也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否则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可是父亲的做法又错在何处呢?他错了吗?
思来想去,我觉得我们都没有错。问题的根源在我们对“勤俭节约”的理解和对待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这一点又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由于出生的时代不同,父母和我们经受的苦难也有所不同,一种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因惯性和起点不同出现了差异。在我们眼里他们实在太节约了,现在生活好了,不应该再亏待自己,但在他们眼里这就是浪费!我常想,我们的子女将来他们的生活会更好,估计在他们的眼里也和我们看待父母一样。
所以,对待“节约”这个问题,我认为,在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适度消费,既不铺张浪费,又不委曲自己,就应该算是具有“节约”的良好美德了。另外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看待某些行为,比如:变质的饭菜、已经开始腐烂的水果等,特别是那些危及我们身体健康的东西,就应该坚决及时的抛弃,否则得不偿失。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节约而是最大的浪费,这个道理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