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媒体文章一样,学术论文也是有读者的,它的第一任读者是编辑,第二任读者是审稿专家,然后才是其他科研工作者。你的论文首先需要通过审稿才能发表,发表之后,还要追求他引率,这个销售模式,和自媒体文章并无不同(只是可能最原始形式的“自”媒体不需要审稿就能发表)。
因此任何写作都是一样的,核心都是“讲一个好故事”。
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这个故事中的“事”就要吸引人,这就是选题。
爆款的自媒体文章自不必说,只要抓住人们的痛点、痒点、嗨点,以此成文,就算文章没有什么转发率,也能保证一定的点开率。
学术论文同样,如果你没有抓住研究的热点或前沿,而是还抱着十年前二十年的问题不放,那这篇文章被编辑和审稿人驳回的概率已经是十之八九了。毕竟,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谁还有时间再去听老掉牙的龟兔赛跑王子复仇呢?
那如何去寻找好的选题呢?我想,最硬核的一点是要加强学习,增大摄入量,见多识广,才能知道今天最前沿的、最被关注的问题的有哪些。另一点是要“走心”,就像今天领读内容说的,要通过“赠送礼物训练”方式,来提高我们在写文章中找准读者定位的能力,对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文章,他引率高的文章认真研究,仔细揣摩,看看人家讲的是什么故事。
其次,别忘了你是在“讲故事”。
既然是讲故事,那文章的布局就非常重要了,要有逻辑,有层次,有高潮,偶尔有金句。
一些好的自媒体文章会先抛给你一个问题,然后逐层剖析、解答这个问题。记得六神磊磊有一篇文章叫《说说桃谷六仙:什么叫易怒体质和易哄体质》,文章先解释了什么叫易怒体质,并列举了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文章更进一步地告诉大家,易怒体质的人身上,还伴有一种易哄体质;那什么是易哄体质呢?又具体解释、举例。最后,到底易怒体质和易哄体质是怎么形成的呢?好,进行深度分析。这样一个流程下来,读者就不自觉地被勾着走了,直至读完全文,并且还在作者的嬉笑怒骂间大呼过瘾。
回到学术论文。
虽然学术论文的写作有它固有的范式,不外乎“引言”“试验介绍/研究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但学术论文的写作并不只是简单地把研究素材塞到这些框里,按照框架完成一篇格式标注的论文,而应该是在做研究之前就先停下来想一下,手头的研究素材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以什么样的逻辑、什么样的先后顺序呈现,要怎样做、怎样写,才能让别人觉得“嗯,他真的解决了一个问题”。
山口拓朗说:“在开始动笔之前,文章是好是坏,十有八九就已经定了”。
“引言”部分,给了你一个提出问题的绝佳机会,在这个环节里,你顿时化身上帝,可以点评他人的工作,指出现有研究的重要不足,或者指出一个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这个不足和问题要有意义,要让人产生“不解决就完蛋了”的紧迫感。
好,现在你要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读者会很好奇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就到了“试验设计/研究方法”部分,你的单个试验或者局部的研究方法可以不一定是独创的方法,但它们组合起来,必须是一套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能多方面印证结论的方法。读者会对你这个方法能得到什么结果产生期待。
你去“结果”部分叙述研究结果,不能只介绍那些一般性的、读者能自然接受的结果,更要去重点关注一些初看不那么合乎逻辑、在试验设计之初没有预料到、甚至是和大众认知相悖的结果。读者这时已经伸长了脖子,等着看你怎么圆这个结果。
在“讨论”部分,全文达到高潮,你从某一角度展开分析,甚至补充试验、增加数值模拟……你深入论证,合理而圆满地解释了这个结果,并且这个结果与引言提出的问题再次呼应,你又进一步提出了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读者开始在内心为你点赞。
你把重点结论归纳出3~5条,写入“结论”部分,这些句子,将成为你这篇学术论文的“金句”,等待日后被他引。
至此,读者已经跟着你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得到了他们满意的答案。
最后还要注意,你要讲的,是一个“好故事”。
好的故事要能够引发大家思考。《三国演义》流传数百年,至今里面的许多故事依然被人们传颂和讨论,因为这些故事里好看的不只是斗争和权谋,更有人性的光辉和阴暗,而这些永伴人类前行的深层次问题,才是最直击读者内心的,最能引发讨论和思考的。
写作,可以追热点,也应该追热点。但追热点不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而是为了带着读者去进一步深度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怎样的经济环境、时代环境、文化环境,人性如何与这些环境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对于一件事,知道来处和去处,能让人心安。
学术论文也是,在你提出结论、传达思想的时候,要去重点表述那个科学问题,而不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只有破解自然奥秘、关于“道”而非“术”的文章,才是可以持续不断被阅读和引用的好文章。
而要做好这一点,关键问题还是学习、学习、学习、思考、思考、思考、练习、练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