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这句话出自一个7岁写作,9岁成名出书,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毕业就担任《新周刊》副主编的才女口中。她就是蒋方舟,年少成名的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看似过着别人羡慕向往的人生,却最终用了“谄媚”这个词来形容自己。
在前段时间的一期《奇葩大会》上,蒋方舟自曝是“讨好型人格”,她提到:“我从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
当她用这个标准去打量自己时,很遗憾地发现她并没有。倒不是因为情商特别高,善于包容,而是因为她不会去和别人产生任何的冲突。无论是普通的人际交往,还是在亲密关系中,她总是尽量避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2
看起来好像特别“窝囊”,更是和如今倡导的“个性自我化”理念不符,但是不难看出,“讨好型人格”不分贫富等级,不分文化层次,它或多或少就存在我们大部分人当中。只是它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常态,你可能从来就没有察觉到。
那讨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表现呢?
①敏感,总是在察觉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②害怕和别人吵架,害怕恶语相向,害怕别人不高兴;
③不擅拒绝别人的请求,经常担心会给别人添麻烦;
④喜欢照顾别人,哪怕因此花去许多时间,或让自己感觉到疲惫;
⑤即使自己并不喜欢,也习惯性跟随别人的意见,避免说出想法;
⑥即便心里有愤怒,也不常公开表达、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⑦即使是和别人起冲突的前提下,自己永远是先妥协的那一个;
⑧即使是别人的过错,也总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觉得自己该道歉;
⑨看起来伶牙俐齿,却总是在“吃亏”,真的不开心,也选择自我消化......
真实地活着仿佛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我们一直被教导,你不能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活。
我们因为想做个被人喜欢的人,所以不断出让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3
认真回想起来,发现我这二十多年来或多或少也活在“讨好型人格”下。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最多的有,“别人家的孩子又乖成绩又好”,于是我们极不情愿地关掉电视认真学习;
“你要学会宽容”,于是当有人抢了你的玩具,也不能流露出不快;
“你要尊重长辈”,于是当那些倚老卖老的成年人对你看似无意的语言攻击,你也不能反驳;
“你是姐姐,就应该当好榜样”,于是哪怕是妹妹先惹起的争端,你也永远会是第一个被批评的人;
“你要懂人情世故”,所以哪怕对方是你不喜欢的人,你也要笑脸相陪。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第一次和我妈撒谎隐瞒人生中的第一个不及格,纸包不住火,那是她第一次对我发那么大的火,就因为我的不诚实。
打骂声和我上气不接下气的哭喊声,哪怕多年后的现在,偶尔会拿这件事和我妈调侃,但是那种恐惧与无助感却像阴影一样支配着我,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小心翼翼,在棍棒下的“为你好”,努力成为她心里诚实的好孩子。
在我们的意识里,总觉得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是现在有时想想,其实很多时候,亲情貌似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你做得好时,父母才会表达对你的喜爱;而一旦你出错,就会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
我们甚至习惯把父母的愤怒归结为自己的错,并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看见父母被你气到流泪或生病时,你开始内疚自责,觉得一定是我不够好。
所以从孩童时期,我们就学会了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深深地藏起来,藏在一副叫做“懂事”的面具后面,去迎合他们的期待,去讨好他们的情绪。慢慢地你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有人说你善解人意,有人说你性格真好,有人对着你的父母说,“这孩子教得真好”......
但是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缺乏安全感,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小心翼翼地成长着;你从小便学会察言观色,一直尽全力成全每个人的情绪,迎合别人对你的期待。
你敏感而被动,常常倾注全部心思帮助别人解决烦恼,但却总在深夜独处时,不知所措地面对自己的摇摆不定与残缺。
可是,“小孩子的所谓懂事,只不过是过早的因为不懂事吃了亏,不敢罢了。”
4
后来,我们长大了。我们在每段人际关系间周旋,我们力求完美地融入复杂的社会关系,我们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有时候能力有限帮不了,甚至会心生愧疚。
不懂得拒绝,哪怕心里有迟疑,哪怕为了完成某个承诺,背地里需要费很多功夫,并反复折磨自己;
不公平的工作分配也不敢反驳,即使自己还有一堆事没做,也要先加班把别人的事情按时按量地完成;
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想照顾所有人的情绪,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复盘:今天哪句话说的不对,是不是做错某件事了,哪个地方让人不满意了。
“好的”、“没问题”、“没事”成为我们的口头禅。跟别人相处总是吃亏,宁愿选择委屈自己,也不敢把自己最真实的意见和想法说出口。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以诚待人,少说话多干事,就能和每个人和谐相处。但当有一天,你发现你的一切让步只会成为别人得寸进尺的武器,你的一味妥协变成别人眼中的理所当然。
我便慢慢意识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并不会因为你的顺从和让步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健康的社交应该是双向的,当你对人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请停止讨好他们。
愿你不亏待每一份热情,也请不要讨好任何冷漠。
5
我们总是迎合着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总是不停地追逐着别人对我们的认可,但正如蒋方舟说道:
“每个人都有一个他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
以前我总想着努力活成别人眼中最好的自己,但是现在我只想更好地成为自己。因为,你存在的本身,就是最好的。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正如三毛在《说给自己听》里面写到: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