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金刚经》讲的是如何调伏自心。《能断》有云:
“调心有不同的层次:世间人与有信仰者相比,有信仰者的心更易调伏;有信仰者与阿罗汉相比,阿罗汉的心更调柔;阿罗汉与菩萨相比,菩萨的心更寂静;菩萨与佛陀相比,佛陀的心最圆满究竟。”
发菩提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心。从胜义谛而言,心达到寂灭的境界,就是最究竟的调心。
从《能断》这本书中我才明了,学习《金刚经》必须持有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概念,否则恐怕学不明白,因为在《金刚经》佛典中,佛陀付嘱须菩提的话语是分别从世俗和胜义两个角度答疑解惑的。
举例而言,菩提心应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在《金刚经》中,“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的发心是世俗菩提心,此时在修行者眼中,“我”、“灭度”、“一切众生”皆为实有;“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的发心是胜义菩提心,此时在修行者眼中,一切相皆是虚妄,并不存在究竟的所灭度和能灭度者。
也许会有人不解,问道:“那到底要怎样安住怎样修持,到底该发心哪一个?”
二者都该有,只是有个次第问题。
“我们要先发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圆满之时,了知它并非究竟,然后以般若波罗密多(智慧度)来摄持发起胜义菩提心,若依靠这种方便方法,自心必定会得以调柔!”(《能断》p.183)
一切法的本性无实无虚,胜义中无实,世俗中无虚。如世俗中的梦,所缘梦幻空虚,如何能依止得住呢?胜义中非有非非有,若说一切有实、恒常不变,那恰恰不是实相,一切无实无虚,方为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