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1,周日。周回顾。
重要事件
1、笔录所花的时间大大超过预计。好处是留意到很多上课时没有留意的点。
2、原来要写出100个梦想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写到20多个的时候就卡壳了,绞尽脑汁怎样也无法继续。于是转变战术,在冥想之后把梦想清单当做直觉日记来写。终于脑洞大开,把脑海中掠过的各种荒诞不经的想法都记了下来。想起Paul说要thinking big, 要敢想,才会去做,才有实现的可能。
其实我们有很多梦想,因为觉得不切实际,不可能实现,或怕被人嘲笑,而被我们选择性遗忘,或者压进潜意识深处。如果让孩子写,可能会容易的多。所以本周的计划有一条,陪孩子写梦想。
3、运动计划完成得不错。利用了娃踢球的时间,在球场外围跑了两次步。还有两天带娃去学校的菜地翻土、除草、施肥,烈日当空下干一个多小时农活,也算锻炼了。
4、“感受他人中心练习”可以单独写一篇,每周100+没问题。睡眠还需进一步注意。大部分时间11点半左右睡,也有两天磨蹭到快1点。一写东西就不由自主延迟入睡,这个怎么破?
5、在朋友帮助下,搞定了10月下旬童慧琦老师“正念养育工作坊”的场地。位置、环境、场地方背景与理念,一切都很完美。新的链接开启新的机遇,未来也许会有更多惊喜。
新的觉察
与童老师确认场地时,老师说,场地的地点、设置、环境等等,我们自己决定就好。人多、人少有不同的带法,她都可以根据情况来调整。希望我们不要为场地的事情把自己弄得太忙碌。
她的声音温暖,语气笃定,从容不迫,像宽广的大海容纳一切,让人不由自主就放松下来。心上的担子卸下来,内心的担忧与紧张就消失了,于是顺利敲定了后面的安排,开始期待未来的合作。
很喜欢她这样的状态,希望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
然后意识到,当我们与孩子相处时,不断地催促、数落孩子,是否也是源于这种急于求成、事事苛求完美的紧张与焦虑?
1、不是孩子太慢,而是我们总是太快。
“孩子不是小号的成人,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规律。” 这话我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跟很多人说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当我在时间的压力下,也免不了忘记这一点,时常催促孩子按我的步调来行事。当他做不到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数落他。
上学和放学路上,当儿子关注于路边的一朵小花,兴奋于身边一只小狗的撒欢时,我很少会停下来,温柔地看着他的脸,耐心地倾听他的好奇与兴奋,而是不断提醒(干扰)他,“快点走,不要东张西望”,或者“注意安全,不要跑太快”。
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倾听,也没有时间停下来感受。不是感受不存在,而是我们选择忽视。我们以为,我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可又有什么,比“身心俱在”更重要?
2、不是孩子太慢,而是我们没有好好安排。
如果说,真的没有时间。那么,这时间的压力,到底是来自孩子的,还是我们自己的?
是谁在为我们和孩子安排各自的生活?是谁该承担制定时间表,按时间表行事的责任?如果,真的尊重孩子的秉性,知道他们不是小号的成人,为什么不可以在上学路上预多一点时间,以满足他们感受当下的天性?
真实的情况是,因为我总是晚睡,以致早上无法早起。无法早起,出门准备就会不足。儿子早早起床,吃好早饭在客厅玩的功夫,我在洗漱、吃早餐和整理上学的用品。等我一切收拾停当,就又到必须匆匆忙忙跑着上学的时刻了!
数落孩子,不过是转嫁责任,转移压力,把本该父母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明明是你们没有安排好日程,却反过来怪我们动作慢?这不公平!”
3、不是孩子太慢,而是我们没有尊重他们的个性。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孩子热情,有的孩子腼腆;有的孩子斯文,有的孩子勇敢。没有哪个更好,只有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个性,并且依其个性而行事。
细细想来,我家哥哥性子像我。吃饭慢,做事慢,整个都慢。然而,他的脾气比我更温和。在我忍了又忍,终于忍不住催他时,他依然能平静地向我解释,他在做什么,他的想法是怎样。念及此,我又忍不住为自己的急躁和不体谅而自责。
4、孩子确实是父母的镜子,照见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地方。
坦白说,我对孩子的接纳程度算是相当高的了。但仍免不了在一些特定的时点,比如早上出门迟了要迟到时,对孩子催促和批判。
都说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的催促和批判,真正指向的,其实是自己。而孩子,确实是父母的镜子,一举一动都照见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地方。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忽然对孩子的慢、磨蹭、左顾右盼都能够接纳了。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嘛。当我管理好自己,孩子就不再成为“问题”。
我开始更加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优点,更加有意识地慢下来,真正倾听他,观察他,体会他。我想,我与他更亲密了。
最后,我的终极梦想是,「与娃同睡,比娃早起!」
(2017.10.05 by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