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上遇到戴夫的车,好酷,不免引来无数小朋友进去坐一坐,开一开。可惜驾驶座一位,后排两座,供不应求。
一开始,多多坐在了后排,排队等待着去驾驶座。没有大人的参与,其实小朋友们还是挺遵守秩序的。当然也有小朋友轮到驾驶座就要玩很久,也有等的不耐烦想抢着玩的小朋友。
我发现烦躁的倒不是小朋友,而是站在车外维持秩序的家长。有的家长看不得自己孩子等下去(小孩没有情绪)去跟前面的小朋友交涉说:能不能让我家小妹妹玩一会呀,她等了很久了……我们走吧,这个有什么好玩的,我们去玩别的。
等轮到多多的时候,我怕多多要玩的太久,旁边的人又等急了,所以提前交涉好时间,一开始他想玩十几分钟,后来要玩8分钟,作为大人我觉得还是太久了,我努力交涉把时间控制到了2分钟,之后可以再排队。多多很守时守秩序。两轮下来后,我建议多多去玩别的吧,发现他不肯,没玩够。这时我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多多都没有不耐烦等待,我在帮他烦躁什么呢?于是觉察我的当下,翻转我的当下。
我拿出手机翻阅,控制自己不再干涉。当然一只耳朵也警觉着车里的动向:有一个小男孩,之前也是玩很久,被妈妈骗走的,后来不一会发现被骗就又回来了,回来后也在排队等待开车。
后来他在多多前一位开车了,他玩了很久很久,虽然多多问了好次:你玩好了吗?你还要玩多久呀?但是一个愿意等,一个还要玩,后来终于那个小男孩玩结束,他没有继续排队,直接下车了,后来也没再来。
轮到多多了,多多司机跟乘客互动着,虽然乘客等着等着等不急了,也问了好多次你玩好了吗,同时又配合着司机执行任务,一会下车一会上车,等待也是一种参与。
期间也有几个小朋友来了不愿意等就走了,也有被大人劝走的。
我在一旁留心着,确实多多也占了司机座位好久,终于在某站点到达后,多多也让位了,让我惊奇的是:多多也没有再到后排排队,而是没有留恋的下车了。
顿时我感觉到,小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大人的参与都是多余的,有时是越帮越忙:很多时候不耐烦等待的是父母而不是小孩;很多时候忧虑的是父母,害怕孩子会吃亏(等太久或抢不到位置)而剥夺了孩子经验成长的机会;很多时候是父母在用道德绑架孩子,这是公共场所,不能你自己玩,要大家一起分享玩,玩一会就让别的小朋友。
如果一开始我不干预多多玩耍的时间,我想他不会一而再排队等待,也不会我建议他离开他不肯走,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我不在干预,结果与之前的截然相反。当家长都不再干涉,两个完全不同的小家伙,表现却惊人的一致。
当下我终于能够理解张瑞雪老师书中提到的公共区域规则:先来后到,等上一个小孩玩结束后下一个小朋友才可以玩,没有时间规定,下一个小朋友可以选择等待。
所以,育儿的路上,不是学一些技巧方法来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而是多一份觉察,修行自己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