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怎样阅读一本新书的呢?
拿到一本新书,看看封面、看看目录,就开始从头看到尾了。至于作者的序呀、推荐者的序呀,我一向不看。当然这本书属于哪一类,我也不会去关心,能吸引我读下去,那才是王道。如果那本书很精彩、很吸引人,我自然会把这本书看完。要是那本书让我读得索然无味,就会被我宣判死刑,扔到旮旯里去了。
这两天,我又捧起了那本晦涩难懂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好想把它读懂弄透。
其实,去年9月初,我就看过电子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可怎么也看不懂。书的内容太多、太杂了,根本抓不住要点。硬着头皮把电子书看了一半,再也看不下去了。只好换了一本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来看。我怕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读书习惯,被这本枯燥无味的介绍阅读方法的书给破坏了。
既然电子书看不下去,那就买一本纸质书来再读一下呗。于是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由快递小哥送到了我手里。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按照之前在读书班里学到的阅读步骤,先看看封面封底,再看看书的序言。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由中国人翻译,所以就有作者的序言、译者的序言。看完序言,又翻开目录认真看了一遍。
唉,看纸质书就是容易让人看懂书的结构层次。之前看电子书,我也扫过一遍目录,可就是理不清这本书的结构层次。可能当时都是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阅读,没有什么时间做笔记,导致自己越看越糊涂,简直是一团乱麻。
看了两次目录,我终于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要架构了,全书主要就讲了阅读的四个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最终目标这几方面的内容。
书中重点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个阅读的层次,就是这本书的主要精髓了。
一、基础阅读,这个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完成的,是最简单的阅读。
二、检视阅读,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检视阅读,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从目录中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看。
6.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这6个检视阅读的步骤,看纸质书就非常的便利,想怎么翻书就怎么翻书,想做记号就做记号……但是看电子书,就没这么方便了。
第二种检视阅读:粗浅的阅读。
第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意自己能理解的部分,略过不懂的部分,很快就会读到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读下去,将全书读完。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这种粗浅的阅读方法,我之前就一点都不懂得运用。在阅读电子书时,因为不是那么好翻页和做笔记,只要看到不理解的内容,心里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然后就无心读下去了,导致放弃了把一本书读完的念头,实在是可惜。
三、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存在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再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一)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二)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四、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分为两个阶段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研究的主题,设计试验性书目。
2.浏览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与主题相关的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你认定的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领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
4.界定主要及次要议题。
5.分析这些议题。
看来,太难读懂的书籍,尤其是致用类理论书籍,还是读纸质书更好理解啊。这不,我只花了两三个小时,就把这本厚厚的难啃的书给理清结构层次了,剩下的就是抓住重点来细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