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地

    昨夜,我又一次在失眠的漩涡中挣扎。意识像被无形的手拨弄的琴弦,时而紧绷到头痛欲裂,时而松弛到昏沉欲睡。这种煎熬,源于九年级教室里那几张总也提不起精神的面孔——他们上课时眼神涣散,作业本上字迹潦草,像一丛丛倔强的野草,总也长不成我期待的模样。

    作为班主任,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跟班式”守护:清晨提前到校检查作业,课间在走廊里“巡逻”抓走神的学生,放学后把“问题生”留在办公室谈心。可即便如此,依然有学生像漏网的鱼,从我精心编织的教育网中滑走。上周五的数学课上,xx趴在课桌上睡得香甜,拍下他肩头时,他迷迷糊糊嘟囔的“反正考不上高中”,像一根刺扎进我心里。

    “你该给自己松松绑了。”今天清晨,老朋友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带着教师特有的温和与清醒。这位从业三十年的教育者,如今已看透所有。她的话让我想起上周五的场景:当我气急败坏地批评xx时,他眼底闪过的不是羞愧,而是更深的麻木。那眼神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疲惫的倒影。

    “完美主义是教育者的毒药。”老朋友继续说,“你总想把每个孩子都雕成玉器,却忘了他们本是形态各异的石头。”她的话让我想起办公室抽屉里那封信件,曾经的毕业生字迹工整地写着:“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那时她因家庭变故成绩暴跌,是我每天陪她补功课,才让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可同样是中考的xx,却在中考前夜给我发来短信:“老师,对不起,我让您失望了。”当时的我只觉得痛心,如今才惊觉,或许从一开始,我就用错了力道。

    挂断电话后,我站在教室后探视窗观察了很久。这些被贴上“不专心”标签的孩子,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原来,我们一直用“考上重点高中”的单一标尺丈量所有学生,却忘了教育最本质的意义——是帮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那些在课堂上走神的孩子,或许正在寻找另一扇通往未来的门。

    深夜,我重新整理了班级管理方案。这一次,我不再追求“零违纪”的完美,而是加入了“职业探索日”“技能体验课”等新内容;不再强调“必须考高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鼠标点击“保存”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不是放弃责任,而是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窗外的月光洒在教案上,那些曾经让我焦虑的“不和谐现象”,此刻竟显出几分可爱的笨拙。我知道,明天的课堂上依然会有学生走神,依然会有作业收不齐,但至少,我开始尝试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这些“不完美”。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单方面的拯救,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把所有孩子都送进同一座象牙塔,而是为他们点亮不同方向的灯时,或许才能看见,每朵花都有它绽放的季节,每条路都有它独特的风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