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炼狱岛,今天的题目是:新年,你还要继续用“比下有余”这个万能借口吗?
昨天我们讲到了笑来老师说的让钱变成资本的三要素。
既然要让自己成长为配站在资本背后的人,那么就一定要知道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了。
如果有人问你的驾驶水平怎么样?
接近 90% 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宏观来看,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可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平均水准以上啊!”——关于几乎每个人都自认高于平均水准这事儿,有个专门的词,叫“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
还有个“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说的就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细心的网友应该会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发现这些心理学的偏差研究不是没有依据的。
比如那些平时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额人,最容易瞧不上别人,动不动就觉得比别人强,只不过自己不屑于去做而已。”
反倒是牛人会显得更谦虚。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的局部来做比较。
于是,一个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确实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又如何呢?
在学校里,我们的及格线是60分,这个及格线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40%以后都是落后的。
幸好大部分人都能及格。
到了社会上,你会发现20%之后都是落后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 1897 年“二八定律”无处不在——20%的人占有了这世界中有限的资源中的80%。
对于有些人来说,别说是20%,就连超过平均线,都足以给他们创造优越感了。
更有人拿着“比下有余”的幌子,不断安慰自己。我可能不算好,不过我比那谁谁谁强。
虽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件事都比别人做的好,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应该逃避自己面临的困难。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弄不好,百分之一之后全是落后。
这些年在小米,三星、OPPP、华为、VIVO、苹果……和微信、支付宝……得努力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相当于已经链接所有的人。
这让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无论那感知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更为客观,更为完整的信息,它能让你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不仅要自顾自的成长,还要放眼世界,看看自己在什么位置上。
毕竟现实世界很残酷,即使你再“努力”,如果你是那后80%,依旧会得到很少的资源(比如:金钱)。也许现实世界在说:“等你到了前20%,我就给你多分点”。
现实世界给每个人分配多少资源,从来都不取决他的劳累程度,而取决于他能否把事情做到最好,事做得越好、得到的资源就越多,大概这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只有这样、世界才会越来越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落后的很容易成为祭品、被牺牲掉;而那些领先的人,则抓住时代的机遇,引领世界的潮流,从而获得很大的红利。
过去,百分之四十之后是落后;
现在,你以为百分之二十之后是落后;
现在,实际上很可能百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将来,有可能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因为另外一个更为恐怖的趋势:机器人在崛起,人工智能在崛起,大多数人正走在越来越没用的路上。
另外你在想一下:你身边有多少人真正懂“大数据”呢?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概率统计?—— 这可是理解“大数据”的最基础知识啊!
也许这会令你焦虑,但这种焦虑使用得当的话,就是有价值的。
因为恰当且足够剂量的焦虑,有个很好的替代词汇,叫做“危机感”。没有危机感的人就是那种将来注定变成无用之人的行尸走肉。
放心,我们一定有办法解决“危机感”所带来的焦虑。
今天就到这里吧,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