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偶有听闻央视有一档优秀的文化传承类节目叫《我是朗读者》,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打造。在这个不是那么忙的下午下班打开央视影音客户端,恰巧看到了《我是朗读者》第二季的最后一期——故乡。
这一期节目以董卿和几位有故事的人的对话铺陈开来。他们畅谈各自对故乡的理解,回味自己同故乡悠长的故事。他们分别是参与《我是朗读者》节目策划的央视著名主持白岩松;巴拉格宗村落筑路人斯那定珠;《活着》的作者,著名作家余华;创作了《二十四城记》、《天注定》、《江湖儿女》等充满人文思考的著名导演贾樟柯;《过客》的作者,八十五岁的台湾诗人郑愁予;最后以一篇余秋雨的《一篇日记》结束。
里面董卿讲的那句质朴又感人的话——故乡是起点,也是终点,哪怕即使回不去也是故乡的那个地方。是啊,故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是我们看到第一缕阳光、听到第一声呼喊的地方,是我们牙牙学语的所在,是晚上睡觉最香甜,最静谧的地方,是一个人落魄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地方,是我们小时候迫切想要离开的地方,是离开以后我们最想归去的地方。
我心中的故乡是春日里油菜花漫山遍野,梨花如雪,蜂蝶阵阵,暗香涌动;是夏日里圆月高悬,稻香阵阵,远处的田野上薄雾氤氲,虫鸣啾啾,安宁祥和;是秋日里积攒了大半年的丰盈,是累累硕果,是山脉秋风染红层,是落叶簌簌,薄云高天;是冬日里盼一日阳光明媚,是等一场雪落缤纷,是备一桌热气腾腾的团圆饭,是围炉夜话。故乡是我想走出的大山,故乡还是我想归来的所在。
节目里讲到白岩松的一位朋友的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原来爱国,首先是爱家门口的那碗牛肉面。对啊,我们离开了故乡,才知道家门口的那碗牛肉面也是记忆力抹不去的美好,当我们走到国外的时候,最想亲吻的就是生我养我的那一片土地。
前几天知道一个小孩子的故事,十岁的小女孩放学回家找不到开门的钥匙,因为可能对这种小事的记性不太好,钥匙掉了五六次了,就有点不敢回家。后来,小女孩在平日里熟悉的地方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圈,漫无目的,走走停停,最后决定走路回到60里之外的爷爷家——那个从小长大的地方。
从来没有走过回爷爷家的路,山路崎岖蜿蜒,岔道众多,可在决定走回去这一刻,内心最真切的就应该是故乡最真切的呼唤吧。没有灯火的山路,没有陪伴,没有一个准确的能到达的方向,可是就是那些记忆中的美好指引着骑虎难下、内心惶惶不可安的小女孩能够忍饥挨饿的坚持人生的第一次冒险。故乡,是一个人在落魄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地方,也是最后的归宿,是能抓住的最后的那一抹平静。
苏东坡讲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大抵也是在怀念他的故乡吧。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是我们看惯了外面的世界,被这个世界无情的磨平了棱角,内心深入还能够保留这的最柔然的角落。离开时为了描绘更广阔的画卷,归来却是回应内心最真切的呼喊。
那里山不语,那里树不言,那里山河变迁,那里故人已不在,那里圆月风轻,那里不会让我风餐露宿,那里是我最想归来的故乡。
感谢有《我是朗读者》这个节目,感谢那些有故事的人和那些描写故乡美丽的诗歌文字,感谢生我养我的故乡就在那里等着我们适时的归去。我爱你,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