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精神或者主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针对内心修养的成就;“外王”,针对外在社会公用,所谓“内圣外王”,指有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按照道理来说可以为王、也最适合为王、事实上未必为王的人。
哲学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是:如何让一个人获得最好成就,成为圣人,换言之就是,如何实现人与宇宙的同一。
关于这一问题,中国哲学衍生为“出世的哲学”、“入世的哲学”两大类别。
出世哲学认为入世哲学太过现实、肤浅,入世哲学觉得出世哲学太过消极、不实用。
中国哲学的任务,在于将这两种对立命题融合为一个整体。究竟如何统一、如何融合,就是中国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太过积极务实,会缺乏浪漫;太过感性务虚,又会显得消极。所以儒、道两家都认为在做人处事当中,事情做得太过会适得其反,应该中庸一些。
这个“中庸”,就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不偏不倚的状态。
蒋勋在《蒋勋细说红楼梦》中讲,薛宝钗代表入世,林黛玉代表出世,在都市里呆久了就想上山做一段时间的林黛玉,山里呆久了又想回到尘世做薛宝钗。
我们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存在她俩的影子。完完全全的林黛玉或者不折不扣的薛宝钗,都无法中庸。
正如本书中的一句话:中国哲学意味,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 ,他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中国哲学有其特定的环境,这种特定环境,成为它源起与发展的背景。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从地理背景上来说,中国属于大陆国家。这一背景决定了中华民族农耕为主的生存方式,还有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组成的家帮这一社会制度。
因为足不出国,在他们观念中,四海之内就是整个世界。作为农业大国,土地属于财富的根本。社会与经济的思想、以及政策的中心始终围绕土地的分配。这种经济方式,贯穿中国整个历史。
我们说一个人做事不分前后轻重,会用“本末倒置”这个成语。在中国哲学家思想中,“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在古代中国社会,关系到生产的农业,比关系到交换的商业来得重要。
在“士、农、工、商”这种社会阶级中,处于最高阶级的“士”才可以表达对农业、宇宙的想法,而这种表达往往会运用到文艺、哲学等形式。这种现实情况促成了中国哲学的产生渊源。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冯友兰先生这么说,是因为哲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源远流长,而且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
在古代,孩子学习知识,启蒙读物有《三字经》、《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其实这些正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类书籍。
宗教和哲学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每类宗教的核心内容是一种哲学。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宗教等同于哲学。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将佛教与佛学、道教与道学混淆一谈。事实上,佛教、道教属于宗教,佛学、道学属于哲学。
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欲望。对此欲望,很多民族通过宗教去追求,而中国人在哲学里获得此种欲望的满足,通过这些表达和崇尚超道德价值,按照哲学去生活、修行。
人活着,需要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是某种宗教,也可以是某类哲学。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哲学,为人类提供了更好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好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
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
最后冯友兰先生说:一个人,他一旦是哲学的,也就有了正视宗教的洪福。
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之间,中国思想呈现出儒道为主、百家争鸣的文化形态。
第一个对“百家”进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他把古代哲学百家划分为六大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阴阳家主要讲宇宙的生成,阴阳是形成宇宙的两大主要原则;儒家的文士都是传授古代典籍的教师,也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墨家的人在墨子领导下自称墨者,反对儒家有差别的爱;
名家的人专注于名实之辩;法家源于政治家,他们主张好政府应当建立在成文法典而非道德惯例上;道德家的人喜欢把形而上和社会哲学围绕“道”的概念集中起来,后来简称道家。
第二个对“百家”进行分类的人是西汉学者、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刘歆,他将整理之后的皇家图书写成附带说明的分类书名《七略》,并且将诸子百家在司马谈的基础上添加了杂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
在中国历史上,刘歆第一次系统性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
他的理论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在周朝前期,文化领域呈现出官师不分的景象。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才废除这种封土建国的社会制度。
随着封建制解体,各种学术原先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到普通百姓之中。为了生存,他们开始以私人身份教授技艺和学术,逐渐成为职业教师。
如此,官师得以分离。官师分离的出现,渐渐演变出后来各种“家”。
对此历史演变,冯友兰先生概括总结: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中国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