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
只看到烟
但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
能看到这团火
然后走过来
陪我一起
生命中能有这样的一个人,是何等的幸运。他不但能看到你心中的那团火,而且愿意帮你把那团火烧起来,希望它烧得越来越旺。
他说,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
他活着的时候被人看不起,死后身价上百亿!是奇迹还是悲哀?
他生前只卖出过两幅画。一幅2.5法郎,只够一个人勉强生活一天的费用;一幅《红色葡萄园》卖出了400法郎。这是他唯一一次高价卖出。据说还是弟弟提奥暗地里找人买的。
而他死后,他的画却以上千万美元卖出,这究竟是讽刺还是嘲弄?
有梦想的艺术家都曾向往过巴黎,而巴黎人觉得,除了巴黎以外都是乡下。但是高傲的巴黎也许不曾想到,它曾经藐视的、来自荷兰的乡巴佬,日后却名震世界。
他是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只在这个世上存活了37年的天才画家。
梵高的作品如《星月夜》、《向日葵》系列与《有乌鸦的麦田》等是世界著名的艺术作品。
其中《吃马铃薯的人》 1883年;《收获景象》 1888年;《星月夜》 1889年;《夜间咖啡馆》 1888年;《两棵丝柏树》 1889年;《在阿尔的艺术家卧室》1989年;《鸢尾花》1890年5月;《有乌鸦的麦田》1890年7月;都是梵高有名的画作。
在《吃马铃薯的人》 这幅画里,梵高用粗陋的模特来显示真正的平民。画家自己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该画作是梵高在北布拉班特居住时的作品,也是画家自认为其最好的作品。
文森特·威廉·梵高《吃马铃薯的人》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朴。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
文森特·威廉·梵高在色彩上为了突出其内容,特意采用了夸张的形式。画面色彩处于阴暗色调之中,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上的惨白色灯光与与微绿的昏暗色调的对比,造成一种幽暗低沉的气氛,使人物形象显示出强烈的光点,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缕缕的蒸气,这一切都活画出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景。
梵高一生在痛苦压抑中度过。十年奋斗不见结果,画出的画卖不出,全部的生活由弟弟提奥负担。
这一切让敏感孤独的梵高痛苦异常。他说,自己的画是可以有灵魂的,只是看画的人不懂。
去世前一个月,他说,我相信总有一天,我可以在一间咖啡厅里展出自己的作品。
《有乌鸦的麦田》曾经被认为是梵高最后的一幅作品,但具体是怎样也是众说纷纭无法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
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
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架空的预示死亡迹象。
梵高的创作离不开向日葵。他说他的笔触要伸向自然。再创作《向日葵》时显示出的自我批评精神,很让人受启发,没有已完成的艺术,只有被抛弃的艺术。
梵高的一生几乎都被挤迫在命运的边缘,饱尝世态炎凉和接踵而至的创伤,但他反而鞭策着自己在逆境中寻找阳光,更强悍地成长。
带着对梵高苦难人生的理解,再度审视这幅作品,眼前的向日葵不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诚挚而热烈绽放着的生命,犹如梵高本人。梵高通过描绘向日葵,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梵高的向日葵向后人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梵高的向日葵星空,从小孤独的性格,另类的表现形式,使他在艺术上有超出常人的创造。他本性中的单纯可爱又是那样令人感动。
我喜欢向日葵,它开花的时候,无论昨夜经历怎样的风雨,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来临时,它还是努力抬起头向着阳光,并一路坚强勇敢的追逐阳光,开出一片灿烂的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