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学健康模式为基础
这一模式所持的观点是,个体的生态(如遗传体质、生理机能)、行为和高层次认知过程(抗争、
邪恶信仰)会通过它们彼此的相互作用、早期生活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外
伤模仿)以及个体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如强烈意外事故)来影
响持久疼痛医学紊乱。
虽然心理因素不会引发疼痛,但它们在疼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心理因素影响疼痛的3
种主要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直接通过生理系统,心理因素(如压力、消极
情绪状态和认知过程)能加剧生理刺激(如肌肉紧张),从而加剧疼痛。第
二种途径是通过采用疾病行为,由此加重疼痛、延长诊断后的复原期、模
糊症状表现及损害机能。健康反应受到心理因素的强烈影响。与不寻求
治疗的患者相比,慢性疼痛障碍患者表现出高度的心理忧虑和高频率的
并发情绪障碍。心理因素影响疼痛的第三种途径是通过增加慢性疼痛发
作的风险。例如,大量有受虐史,尤其是性虐待史的患者出现慢性疼痛障
碍,尽管虐待和慢性疼痛之间的潜在机制还没有得到清晰的理解
就心理因素影响慢性疼痛障碍的表现、过程及结果等方面来说,可以
确信的是,这些都能够通过同时处理持续病情的心理过程和任何引发病
情的身体影响,从而得到极其有效的治疗。以至少一种连接心理因素
慢性疼痛的途径为目标设计出的心理治疗法既要改善病症,又要改善
人的机能、卫生保健方法及生活质量。各种心理治疗法之中,认知行为
法几乎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和实验验证。该治疗方法基本原理的基
是,假设随着疼痛障碍的持续,患者学会了促成连续疼痛和相关问题的
适应行为。从治疗的观点出发,同样的学习行为可运用于行为干涉以
少与慢性疼痛和残疾相联系的有损自身利益的行为。换言之,通过以
规技能为基础的训练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忧虑,恶化疼痛的行为则能被」
忘并能被更适应的行为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