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是新时代抢占科技制高点、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以自主创新为根基,以场景落地为抓手,以安全治理为保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
一、自立自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已上升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关键胜负手。近年来,我国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但基础算法、高端芯片等“卡脖子”问题仍存。例如,大模型训练依赖的算力芯片仍受制于人,这警示我们:没有科技自立自强,人工智能发展就是无源之水。
必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一方面要聚焦数学理论、类脑计算等前沿领域,鼓励“从0到1”的原始创新;另一方面要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快国产深度学习框架、AI芯片等关键环节突破。正如“北斗”“高铁”的成功实践所示,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应用导向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关键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突出应用导向”,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根本目的。技术价值在于服务社会,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AI技术落地提供了丰富场景。从智能工厂的柔性生产线到偏远地区的AI辅助诊疗,从智慧农业的精准播种到城市治理的“一网统管”,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千行百业。
要重点突破三类场景:一是民生领域,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普惠型AI服务;二是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是国家安全,强化国防、能源等战略领域应用。同时需避免“重演示轻实效”倾向,建立以需求侧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让技术真正解决发展痛点。杭州市依托“城市大脑”实现交通拥堵率下降15%,就是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的生动例证。
三、健康有序是人工智能治理的根本原则
面对AI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和社会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框架”。生成式AI的虚假信息传播、算法歧视等问题警示我们:技术创新与治理规范必须同步推进。
我国已率先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一步需完善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数据安全、算法审计等制度建设;二是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明确企业主体责任;三是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规则制定。正如自动驾驶需要“交通规则”,人工智能发展也需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北京市设立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审查算法应用,为行业自律提供了有益探索。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关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既勇攀科技高峰,又筑牢安全底线。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场景融合应用、完善治理体系,必将推动人工智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能。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应牢记嘱托,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书写新时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