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从终点看,过得很快;从起点看,过得很慢。
站在2020年最后100天的第一天看,无论做什么,都是无比漫长的旅程;站在百日跑的最后一天看,则是时光飞逝,甚至来不及享受过程。
生命充满变数,而你永远无法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像阿甘的巧克力一样。我的2020年变数之一是百日跑。人生总是需要那么几次挑战,来给生活添彩,给自己增加信心。于我,百日跑是2020年的变数和挑战之一。
六月份机缘巧合报名参加了百日跑活动。我一般很少承诺自己,一旦承诺就会尽全力完成,跑步如此,早起、读书、写作亦是如此!
但一开始对完成是没太大信心的,想着100天好久。不过内心还是很想完成这次挑战。于是就开始寻找对策,把大脑里之前学的所有习惯养成的理论知识都调取出来,再结合自身特点,最后决定采用“缓兵之计”。
一般人们养成习惯习惯先紧后松,而我则是先松后紧。先放慢节奏让身体熟悉,熟悉了之后再适应,适应了之后便不难执行了。否则一开始强度太大身体接受不了,反而容易放弃。这也是“微习惯”的原理。
一开始最难的就是相互比较。那会我们办公室的小姐姐们都参加了这个比赛,每天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问你昨天跑步了吗?这样会很容易扰乱内心节奏,但好在问了几天就不问了,因为那股激情逐渐过去了......
在跑步界,大神很多,我在其中顶多算是一个入门小白。但我做事情的原则一般都是,拿别人当目标,和自己比。因为你只要想和别人比,总有比你优秀的人。与其比不过,不如和自己比,这样了解自己的同时还能超越自己。
在经过了一个月每周跑3-4次的缓慢节奏后,我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1. 两分钟原则
如果一件事情可以在两分钟内做完,那就立刻去做而不要搁置起来。有研究表明,如果你先要求自己做到每天花两分钟时间换上跑鞋,这个简单的行动,就能增加你的掌控感,帮助你更好地坚持跑步。
所以我每天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换好运动服。这种行为也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只要我们采取行动,行动本身就会增加我们对事情的掌控力。所以行动和掌控感是可以相互增强的。
2. 列清单
跑步这项我每天都会列在我的任务清单里。列出来的清单我的意识告诉我就一定要完成,否则就是一天的遗憾,也是第二天的负罪前行。为减轻第二天的心理负担以及今后100天完不成的压力,于是每天跑步在头脑中出现的频次都很多,时刻在提醒我还有跑步要跑。
3.堆栈习惯
把一件已经在做、喜欢做或已经养成习惯的事,连上一件你想要培养的新习惯。用一个习惯带动另一个习惯。
我有听书和音频的习惯,所以我会在跑步的时候执行这个习惯,这样通过对听书的期待间接的转移成对跑步的期待。
4.精力平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是平衡的,如果把精力花在纠结穿什么衣服、在哪里跑、什么时间跑的问题上,那么当你跑的时候就没有太多精力了,就会出现还没开始跑就已经精疲力尽了。
所以这也是列清单的好处,提前规划好,把跑步的时间给预留出来,如果那段时间有事,就提前安排其他时间去跑。这就有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思,心理想着,就总会想办法去完成。
这一套方法经过跑步的实践效用之后,我还可以延伸到其他习惯的养成上。这就是《巨人的工具》里说的,建立方法体系,而不是完成一个目标。
“目标”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系统”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是一项技能,也或是一个关系。
养成一个习惯是目标,而习惯养成的方法则是一个系统。比如阅读写作就是一个系统,其中包括思考、逻辑、分析、执行等一些方法,可以将这些方法延伸到其他领域。一旦系统成熟,可以在任何领域应用,而且得心应手。
当结束完成看到结果的时候,心里真的很开心,觉得这段时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但回想一下,这样的兴奋愉悦感好像也就持续那么一会,更多的是回想过程。
会想到一开始报名时的激动兴奋劲,和小伙伴们信誓旦旦感觉能跑下来1000天;
会想到有一天骑车摔伤了,有点严重,还怀疑是不是骨折了,但晚上仍然坚持去跑;
会想到第一次突破跑步配速、打破自己记录时的开心傻劲;
会想到有一次跑着跑着下了很大雨,但还在坚持跑,人家是雨中浪漫的散步,我是雨中狰狞的狂跑;
会想到在异乡广州街头跑步的情景和自己;
会想到自己在家乡以一位跑者的身份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黄土地上奔跑......
这些经历都历历在目,但不是说结果就不重要,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只是对内重过程,对外重结果。因为没有结果的激励,也就没有太多过程中行动的动力。
跑步的另一大好处是增加自我信心。通过这100天的跑步成功之后,我接下来会以100为单位,“持续行动100天”为原则去完成阶段性目标;也增加勇气,让我敢去想敢去做。
2020年接下来的100天,继续挑战自我,到年底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感谢跑步,感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