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迫于写论文需要,开始读《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这种教材类的书籍,内容比较严肃,过去读完全觉得枯燥不可理喻,可最近,细细品读,竟然发现实属宝箱,可颠覆认知或带来新知,今日读到“管理活动中的效率和效果”,颇受启发,作思考如下。
效率表明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效率=产出/投入。效果指实现目标的有效程度,当管理实现了或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时,我们就可以说它是有效果的。
效果侧重结果,即“是否做正确的事”
效率侧重过程,即“是否正确地做事”。
2.
日常生活中,评价一项活动,我们更多的可能只从单个维度出发去考虑,比如,只看效果,即目标有没有达成;或者,只看效率,即资源的利用率高不高。
所以,对应的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结果:
1.目标达成了,但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甚至可以说付出过多。
2.资源利用率高,但结果不理想,于是美其名曰“我享受的是过程”。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从两个维度出发去考虑,即,同时考虑效果和效率,不单要“做正确的事”,而且要“正确地做事”,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话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同时去考虑两个维度,并且希望兼顾两个维度,显然是取法乎上。
3.
我画了一张表(比较简陋),从效率和效果两个维度出发去考虑,一件事情的结果有如下四种:
反思自己及身边的案例,事情的结果很少是“有效果高效率”的,多集中于低效率有效果,或高效率无效果。
低效率有效果:在我的工作中,有一项考核指标是“远程授权拒绝率”,指的是提交远程授权中心的业务中被拒绝的业务占比,远程授权拒绝率=被拒绝业务笔数/总业务笔数,我们的考核目标值是0.6%,从最终结果看,全市40家网点,几乎90%都能达标,但其中有一类网点是这样达标的:每个季度期初,不管不顾,临近季度结束,突然发现分子太高了,继续下去一定不能达标,于是开始增加分母——去虚增一些业务量,这些虚增的业务都是无意义的业务,因此,季末的时候,柜员的工作量极大,于人员的体力精力来讲,都是一种浪费。这就是有效果,但低效率。
高效率无效果:为什么效率高了还会出现无效果的情况呢?我思考了一下自己最近学习编程的情况。此前的我,一直也是只会从单个维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在自学编程这件事上,我追求的是“有效率”,效率=产出/投入。我每天的固定动作是,一早起来学习半小时,每次都是学习新的内容,几乎没有回顾总结的习惯。我之所以这么做,因为,学习新知识的产出要大于回顾总结可以获得的产出,比如,学习新知识可以获得1个单位的产出,毕竟所接触到的都是新内容,但回顾总结,由于是在已经了解的基础上去查漏补缺,所以,可能只会获得0.5个单位的产出。
但由于遗忘曲线的存在,不去回顾,到后来一定会把前面的忘掉,所以,可以想象,我如果就这样只顾着往前走,盲目追求当下效率最高,忽略长远,最终的结果恐怕不能如我所愿。
4.
那怎么办?
首先明确效果,即最终目标,目标即指引,让你心里时刻有一个认识:我做这件事是为了xxxx。
其次,告诉自己,我希望通过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去实现目标。
如何做到有效率,把握两点,第一,产出既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减少投入,更理想的状态是,既提高产出又减少投入,比如对于网点,减少柜员的工作量,但却把指标做好。第二,关注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值,我们希望这个比值要高,而不是说每一时刻的产出投入比很高。它意味着把眼光放长远,而不是过分关注于当下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