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在用aTimeLogger2记录24小时的时间分配,到目前为止有20天,颇有感触。
上面第一张图是前天在公司加班,晚上22:30从离家45公里外的办公室走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吃晚饭,肚子里灌满了平常坚决不喝的凉水(矿泉水)和一直觉得太甜受不了的士力架,因为会议室里只有这两样东西;口腔溃疡开始显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午必胜客的东西吃多了--那同样是我平常不会“选择”去吃的东西,如果我有选择。记录下来的这一天的“上班”时间(不包括吃饭、上厕所、和人闲聊或自己看手机之类)是13小时,除了早上起得早还来得及写了一会儿文章和练了一会儿太极拳之外,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了。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时间分布,其实在今年于我是非常平常的样子,平常到,因为昨天大部分时间并不是我在主持会议,因此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集中精神,我甚至觉得很轻松。与我一同加班的另外一个比我更聪明漂亮能干敬业的女孩子,她凌晨两点多就已经起来发邮件了。
我最近的作息其实是像第二张图那样的,每天睡一个午觉,慢悠悠地做各种事情,基本不出门。当我用自己的节奏在休假模式中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看之前早就习以为常的上班模式(或者说加班模式),顿时有了很多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想法。
上班的成本
1.高额时间成本
开始深深感受到上班/加班的时间成本真的很高,正常一个人一天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过是四五个小时,而忙碌的阶段,上班本身再加上开车时间,足足耗费了平常人三倍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正常投入的产出只相当于目前工资的三分之一,那这,真是连XX都不如。如果你是为了钱工作,那没有动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2.健康妥协
没有晚饭吃,因为这个偏僻又封闭的地方来外卖都送不进来;跟一堆习惯不吃晚饭、甚至经常不吃午饭的老板们一起工作,很难保持正常的吃饭时间和品种。午饭经常是垃圾食品。明明是通风很好的办公室且气温宜人,非得门窗紧闭并开空调,有人重感冒了依然这样。会议室永远只提供矿泉水。加班开会是我最讨厌的事情,没有之一。
3.效率低下
今年赶了无数个“截止期限”,期限本身确实紧,但并没有紧到这个程度,大家的时间都用来先做最紧急的事情,于是,几个月过去了我们依然还在忙紧急的事情。
上班的收获
1.积累
假如,你上班在做的那些事情正好是你想要成长的方向,如果你还加班,那么,估计别人拍马也赶不上你了。业余时间能抽出2小时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而你动不动每天8小时10小时甚至更多,别人要怎么才能追得上你。
2.效率
我明显地会感觉到自己上班会没有时间看手机,早上出门前洗脸吃饭的速度会加快,甚至上厕所的次数都有差别,更不用说中间的休息,以及和人聊天之类的了。暂且不论注重效率是好是坏,但明显,悠闲的时候,其实有的事情真的可以再做得快一些的。
下一次我可以做的改变
本质上,公司有好有差,但不管在哪上班都不可能像在家那么随意。如果某天重回职场全职工作,我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认真思考之后,发现能做的事情其实还不少:
1.有意识地积累
我在aTimeLogger2的“上班”的类别下,分了几个类型,其中一个是“学习型工作”,因为觉得自己手头一部分工作是非常具有成长性的。但是再仔细思考,会发现其实“成长性”并不一定是在具体的工作内容本身上,技术含量高的东西固然有成长性,但具体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批评别人表扬别人或者被批评被表扬,那些平常看着像Routine的事情,细看也有很多内容在里面。很多东西其实经不起推敲。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为自己工作”,也就是说我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改善。
2.建立自己的原则
身体真的是革命的本钱,我工作期间的绝大部分周末都光用来休息了---为了补充平常的体力。在休假模式中对自己的种种约束,在上班时期变成了种种妥协。与其说是不得已,不如说是自己没有原则。其实老板或者同事并没有那么不好说话,你那么容易妥协,不过是因为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原则是什么。
3.自我准备
一部分事情,比如吃饭、喝水、冷热这种事情,即便环境如果是固定的,你自己很多主动权。前提是你自己花时间提前去准备,不要等到要用的时候才刚刚想起来。
4.管理自己的时间,包括管理老板
李笑来曾经说过,其实职场中的很多人,即便公司没有为你配备助理,你也应该自己花钱去找一个助理,帮你做掉那些浪费很多时间产出又低的事情。很长时间内,我手下的人头其实是没有用足的,没有时间培训下属---只能自己做---只能继续自己做,这是一个让人非常绝望的恶性循环;而很多情况下,你的老板事实上也没有接受过怎么当老板的培训,他也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培训你,在读了《领导梯队》之后越发明白这一点。时间对我们来说太重要,当你确定你的原则的时候,其实你不仅应该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也应该可以管理你老板消耗的你的时间---只要你有一定的谈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