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故事关于普通人,用特写的镜头、温暖的色调讲述他们在绝境中如何生活,如何尽自己一切力量在逆境中活出勇气、活得体面、保有尊严且心怀敬意。——杰拉德.马丁
《礼拜二午睡时刻》出版于1962年,是马尔克斯的第三部正式出版的作品,全书共收录了8篇经典短篇小说,包括:
⒈《礼拜二午睡时刻》
⒉《平常的一天》
⒊《咱们镇上没有小偷》
⒋《巴尔塔萨午后奇遇》
⒌《蒙铁尔的寡妇》
⒍《周六后的一天》
⒎《纸做的玫瑰花》
⒏《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不同于《百年孤独》《族长的秋天》《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横亘绵延的时空、恢弘磅礴的气势和酣畅淋漓的情节,《礼拜二午睡时刻》展现的故事是沉寂的、克制的、极简的,但背后隐藏的是缤纷的情绪和波涛汹涌的暗流。
马尔克斯将真实而杂乱的素材重新组合,让平凡的人在书中演绎一个个日常行为,在极其单调的场景中刻画了八个世界。书中的人物都是小镇上生活的某个影子,看似毫无交集又暗藏联系,在沉闷、炎热、枯燥、衰颓的底色中,用宽恕、隐忍、埋怨、桀骜、倔强、坚持、妥协等人类共通的情感绘就一张张奇妙的地图。如果将地图放在任何一片土地上、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中,都能找到与书中人物相似的剪影。
第一个故事《礼拜二午睡时刻》,讲述一位没有姓名的母亲,小说封面的背影即取自这个故事,这是园子最喜欢的,也是今天着重推荐的。
故事很简单:母亲带着第一次出远门的女儿,来到从未涉足过的荒凉小镇,找到神父借用公墓的钥匙,去祭奠被视作小偷中枪身亡的儿子。
如果拍摄成影片,这个故事大概只需要三处场景:简陋的三等车厢、炎热到像真空一样的小镇街道、神父家中溢满陈腐花香的客厅。
值得反复精读体会的,是细节,是马尔克斯细腻而深刻的笔触:
『整个旅途中,母亲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小女孩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
下车前,母亲自己擦干脖子上的汗水、抹去脸上的油污,让女儿穿上鞋、梳好头。面对儿子身亡的悲痛,母亲没有嚎啕大哭;即使身着褴褛的丧服,依然挺直脊背、收拾整洁。
小镇热得像蒸笼,车站无人照料,花砖被野草挤得开裂。整个下午,小镇陷入了昏睡。母女悄悄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神父在午睡,这位母亲“平静”“执拗”“简短”“坚决”“温和”的要求见神父,因为火车三点半离开,她们不会在这个埋葬亲人的小镇逗留太久。
神父询问要去看哪一座墓,母亲回答儿子的名字,神父不明白,一个被草率打死的不知身份的外乡人,谁能知道他的姓名呢?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神父的脸唰的一下红了。他低下头写字。一边写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作了回答,仿佛是在朗读文章。神父开始冒汗。』
取来钥匙,女人签字的时候,神父问:『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女人回答:『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忍不住将书中的内容摘录下来,因为只有这些细节才能体现一位贫穷母亲隐忍平静的情绪下面涌动的内心悸动。她没有悲怆,不需要怜悯,用独立和坚强支撑着被视作小偷中枪身亡的儿子最后的人格和尊严,在淡默中诠释着一切。
无论是在路途中的困顿煎熬,还是在镇子里面对敌意和冷遇时的难堪,母亲始终把腰背挺得笔直。在这样一位言行得体克制、内心独立坚强的母亲教导之下,小女孩懂得悉心将枯萎的鲜花浸泡润湿,用湿漉漉的报纸包裹。她的儿子却成了“小偷”,忍不住怀疑,可能吗?
如果是底层人民抵抗不了生活的窘迫,不得不铤而走险,那么是这个社会太过苦难,生命太过无奈和悲凉。如果是昏睡的小镇居民对外乡人的过度反应、草菅人命,那么是人们的残酷冷漠昏聩。
那句平静地对女儿说的『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是对杀死了她儿子的昏昧小镇的无声谴责,是以卑微的生命力对苍凉世间的抗争!
马尔克斯将故事结束在母女拿着钥匙走出神父家,走上大街,小镇的居民从午睡的沉寂混沌中醒来,躲在窗后面窥探张望。
背后的故事被隐藏起来,只露出冰山一角。读者可以任由想象发散,内心如那狂风裹挟着巨浪拍击礁石,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响:
哪怕是在陌生无望的逆境中,也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活出勇气、活出体面、活出尊严!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作者园子东角一棵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