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中的北镇笼罩在重重氤氲雾霭之中,似梦非梦,似幻非幻,为我们今天的行程平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在中国古代,每当国家恰逢大事,国君便会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祭祀的地点往往选择名山大川等具有突出形象的地理主体。经过一代又一代帝王乐此不疲地登临、祭祀和敕封,逐渐形成了“五岳”、“五镇”等概念,而“五镇”的神位与“五岳”并重,这五座镇山森然屹立在九州之上。据《周礼》记载,东镇青州沂山,西镇雍州吴山,中镇冀州霍山,南镇医巫闾山,合称五座镇山。北镇因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而闻名。
北镇庙为供奉祭拜医巫闾山神灵之所。自古游闾山者都要先到北镇庙祭拜,故有先祭庙,后游山之说。阳明书院的孩子们追寻着先人的脚步,亲身感知先祖对于自然的虔诚敬畏。
北镇庙规模宏大,庙内建筑依山势层层向上,排列而成。庙中的主要建筑建于一个工字形的高台上。五重大殿之前又有石牌坊、山门、神马门、钟鼓楼等建筑,之后又有仙人岩、翠云屏等景致点缀。
正殿御香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仅次于北京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和太和门的重檐歇山顶,属于很高的等级。然而,“五镇”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人淡忘,这从北镇庙诺大清冷的院落中可见一斑。
不知是否上天感知了书院孩子们对历史的尊重,还是感动于孩子们对历史的敬仰,我们有幸遇上正在认真修复古建筑、并愿意为我们讲解古建筑知识的工匠们。在这里,城市中的孩子见识了墨斗、斧子、刨子、锯等木工工具,亲眼目睹了木匠们踏实娴熟的技艺,聆听了陈师傅不厌其烦地讲解斗拱的各部分名称和拆分原理。孩子们一个个如饥似渴地倾听着,无不发出一声声崇拜与羡慕的啧啧赞叹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祖先们创建了各种精巧绝伦的技艺,我们在感受中华技艺之美的同时,是否能够传承这一脉脉渗入中华血液中的精髓?空气中漂浮着丝丝缕缕松木的香气,望着工匠们饱经风霜的面孔和专注虔诚的姿态,不知千年之后,这些流传至今的工具和技艺是否能够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中国人讲究追本溯源,但也遵从随机应变,但是,所有的变化都一定是合适正确的吗?隼卯木质结构建筑是中国人尊重自然、战胜自然最直接的智慧体现。一斗一拱、一隼一卯,一梁一柱,用他们无比精妙的身形与功用诉说着中华民族与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关系。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在钢筋混凝土充斥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够尊重技艺、尊重工匠、尊重技术?
从北镇庙出来,我们直奔医巫闾山。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当得知医巫闾山海拔仅仅八百多米的时候,孩子们顿时成竹在胸、志在必得。毕竟,书院的孩子们已经攀登过群峰挺拔的嵩山、气势壮观的恒山、奇险俊秀的华山,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说的便是此种情形吧。尽管如此,活泼好动乃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已经一边秩序井然、一边有说有笑地拾级而上了。
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其名与古华夏族的巫医崇拜有关。四千年的文化积淀,证明了历史上它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的碑刻摩崖;烟云缭绕的古刹殿堂,无一不映照着它曾有过的辉煌。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不辞辛劳,孩子们已经安全登顶并下山,眨着熠熠生辉的双目,他们早已意犹未尽地翘首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共同登顶东岳泰山和南岳衡山的景象了。
此次辽宁之行到此告一段落,让我们一起回顾此次的行程吧。
第一天抚顺:承德出发——赫图阿拉城——雷锋纪念馆;
第二天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铁西工人生活馆;
第三天沈阳:辽宁省博物馆——锡伯族家庙——沈阳故宫;
第四天北镇:北镇庙——巫医闾山——返程。
假期如约而至,孩子们背上行囊,出走远方,行遍祖国大好河山,为的是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孩子们不负韶华,将每一次出行当作自己人生新的起点,在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中思索沉淀,在婉转低回的历史故事中,寻到自己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