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花了十天粗略的把这本五百多页的书过了一遍。这是一本比哲学书浅薄,比心灵鸡汤的书又有实质内容。无法形容读此书的滋味,书里都是一些简短的句子组成,确有很多金玉良言。周国平老师像一个慈祥的老者,在耳边絮絮叨叨的诉说着人生的种种思考,倒是让人感觉无比亲切。此书的作用确实引发了一些思考,这对于我来说,可能就已经足够了。
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很遗憾,三十多年了,我还没有寻找到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一件触碰到自己灵魂的事情,一件不给钱也要做的事情,一件做了就忘记时间的事情。通过读书,希望能够更了解自己,希望越来越接近自己的内心。目前来说只能把事情倒过来:把自己现在的事情做成自己喜欢的事情。
所谓的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也不知道如何理解这就是真性情。人越注重精神上的价值,索取精神大餐,确实对于外在的功名越发的看轻了。
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的有趣。
亲自然:
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如果有一种装置把人与大地隔绝开来,切断了人的来路和归宿,这样的装置无论多么奢华,算是什么家园呢?
在观赏者的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
对于听得懂的耳朵,大海、星辰、季节、婴儿都在说话,而听不懂的耳朵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人会由衷的快乐。
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的快乐。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缺一不可。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
回乡下待了大半个月,刚开始的时候非常不适应,恨不得第二天就回上海。日子慢慢的沉淀下来,开始用心感受慢生活的美好。虫儿鸟叫,燕子归巢,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脉和蓝天。渐渐地我的内心和身体都适应了这里。我是离开大自然太久了,虽然在上海的周末会时常逛公园,但是那样的蜻蜓点水的感觉远远不如这样来的透彻。我们需要生活简单一些,精神放松一些,能够多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书里谈到的事情很多: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人性,态度,思考,哲学,信仰。思考永无止境。
201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