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梦、卫思卿、李涵韵三位同学来跟我讨论平凡与平庸的差别。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很清晰,卫、李两位同学理解得很到位,我不得不佩服这两位同学的准确把握。但吴怡梦的疑惑是:在别人眼里,二者究竟有何区别呢?
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重点,在彰显自我的时代,尤其是现在,似乎以自我为中心者多,关注他人者少。这其实只是表象,多数人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按照别人的态度塑造着自我。什么叫潮流?其实就是把别人的行为或者思想当作自己的追求,从而汇聚成一种空前的盛况,这是一种从众,从众就不能说是看重自我。
回到平凡与平庸。面对社会标准(他人意见的汇合),平凡和平庸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区别,至少在表面上没有区别。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夺人眼球的表现,一切平平淡淡。
问题是,人的生活是否应该以别人的评价作为标准呢?前面也提到了,很多人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但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当然是错。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做事,“他人即地狱。”如果人都与他人一样,世界上就只有很少的人了,更多的可能是复制品,人的丰富性将不复存在,人类将成为一个脆弱的类属,因为在走向单调,一旦遭遇灾难,其毁灭程度是全局性的。
人之为人,核心的特点就是其主体性,就是其独立性。可以用反向的例子来说明,比如人常感到孤独,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按照本性朝着独立成长,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常会遇到困难,于是产生无力感,伴随而来的就是孤独感。另一个反向表现是人心的封闭性,最亲近的父母能走进你的内心吗?最好的朋友能完全懂得你的心吗?一般情况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些现象足见个人的独立性。
既然个人是独立的,为什么要看别人的态度呢?有人会说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天生就是社会性动物,还说不生活在社会中就不是真正的人,人的精神只有在国家中才能体现云云。这似乎是说人有社会性就要接受社会的规则,所谓的社会规则就是他人的规则。
这是一种推理,我们能看出其中的蹊跷,里面有不对的内容。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不仅仅是他人,这其中也有“我”这一份。社会是个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社会或者集体(虽然二者在内涵上有区别,这里把人的集体定义为人类自发组成的利益共同体)是为个人服务的,是为了个人更好发展的,集体不能敉平个人的价值。社会中容易流行集体主义,即强调集体的共同利益,淡化个人诉求,所谓的求同存异。这有一定道理,毕竟个人的欲求千差万别,而且人除了向上的理想化的追求外还有下坠的生物性贪欲,一个集体怎么可能面面俱到的满足到每个人的利益?再者,集体之为集体,就是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成,怎能因为个人的欲望而毁灭集体的共同愿景?
虽然如此,集体的利益应该是暂时的,而个人的利益应该是永恒的。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说反了吗?
没有说错。我们要明确的是,人类组成集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个人。比如国家,个人组成国家,国家成为一个集体,国家之为国家不是为了国家本身,而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本身。当个人没有个人独特的利益,只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类的多样性就逐渐丧失了,如前所述,人将不人了。丰富性或者说独立性,是人最重要的一个本性。而生物界,任何一个物种形成之后,几乎就不在变化,只是按照基因的安排展开生命。所以一旦生存条件不适宜,就很快灭种,而人类却可以凭借自生的丰富性以及因为丰富而进行的想象的创造性,拯救并开拓了未来。
再回到平庸与平凡。结合上述的论断,我们可以知道人不需要看别人的评价,只需按照自己内在的仁心(至于为什么说人有内在的仁心是另一个话题,在此不加论证),在康德那里称为道德律,简单说就是每个人内心都有善心,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所谓的平凡,就是按照自己的内在仁心,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某项工作的职责,认真的完成。如果不能完成本职工作,或者能力不足或者消极怠工,站在工作的角度,就是平庸。在平凡的基础上,若能有所创造,并积累成更大的创造,那就可能通向伟大。
平凡是基础,是底线,是合格;不足(无论是能力还是态度)则为平庸;创造性超越则成伟大。
工作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