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请对自己狠一点!

文丨吕静贤

01

张丽钧老师在她的“张丽钧:两款妈妈”一文里讲了两款截然不同的妈妈:

一个是不管孩子学习,与孩子哥们相称,只顾自己鸡自己的妈妈;

另一个是把所有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为孩子包办一切,关心孩子的妈妈。




结果,前者的孩子乐观、自信,甚至非常优秀。用张老师的话来说就是“12岁,思维缜密,妙语连珠,而且,不知道自己长得帅。”

而后者的孩子优不优秀就不一定了,但却是一个充满内疚甚至自责的孩子: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我不能辜负妈妈。

02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不怎么管孩子的父母,往往培养出一个自信、优秀的孩子;

而为孩子做好一切的父母,孩子却很内向、胆怯,成绩也不怎么样。

这是为什么?

我说下自己的想法。

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都认同、提倡爱和自由这个理论。

其实第1个母亲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正是实行爱和自由。

怎么爱呢?

在张老师的文中:

她管儿子叫“哥”!
儿子抗议,她振振有词——你是“小孩哥”呀;
她公然欺负儿子,大包小包都让儿子背,自己没事人儿一样优哉游哉;
她还想法儿抠儿子的压岁钱:——你看这件衣服多好看呀!我想买,你给我买吧;

其实,这就是爱。

可能很多人看不懂,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吗?

这只不过是与孩子打成一片,与孩子称兄道弟吧!

然而这就是爱。

因为爱的形式很多种,但核心只有一个:彼此之间建立起情感上的链接。

只要彼此之间情感上能建立起链接,那么爱就能在彼此之间自然地流淌。

所以只要彼此之间在感情上建立起链接,那么怎样形式都可以、都无所谓。

另一个就是自由:你学习成绩怎么样我不理,我只管好我自己。

“她从不督促儿子写作业”
“她把每个日子都安排得密不透风,踩着高跟鞋,一天录制几十个短视频,
不误晨跑!
不误看书!
不误追剧!”

而第二个母亲,她给孩子爱和自由了吗?

其实没有。

虽然表面上她为孩子付出很多,而且孩子也看得到、感觉得到。

可是这个爱是带着期望的,而且期望非常大。

所以这个是有条件的爱,因为这个爱从一开始就是有回报要求的。

它不像第一个妈妈那样,爱仅仅只是爱,不带任何要求和期望:我只对我自己有要求和期望,而不是我的孩子。

所以在这样母亲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和付出,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孩子又如何能感受到自由呢?

而且有目的、有期望、要回报的爱,又怎是纯粹的爱呢?

所以第2个孩子其实是感受不到母亲的无条件的爱的,更不要说自由了。

03

两种成长环境下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第1个孩子充满生气,自信满满。

甚至面对身边这么优秀的妈妈,自己都不好意思不去优秀了:

儿子看着屋檐下这个“女卷王”,自言:气氛都烘到那儿了,都不好意思不优秀。
12岁的孩子,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操持家务,预习功课,当好妈妈的“小孩哥”。

结果两个人双赢:

妈妈上进和优秀;

孩子也自律并优秀。

而第二个孩子呢?

看到妈妈很辛苦,为自己付出一切,妈妈憔悴、老了很多。

认为是自己偷走了妈妈的青春:

“我心里酸酸的,突然觉得是我偷走了母亲的年轻。”

这样内心充满负罪、沉重感和压力的孩子,能学得好习、表现好、满足妈妈的期望吗?

还真不一定。

就如张老师说的:

“这款妈妈,为孩子的精彩而活,孩子能否如其预期,很难说。”

04

而且作为父母,前者因为不管孩子的学习,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发展自我,从而在自我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并在无意中做了孩子的榜样,轻轻松松、毫不费吹灰之力地收获了一个懂事、自律的优秀孩子。

而后者,牺牲了自己的所有时间、精力,包括兴趣爱好、自我发展、自己的青春,却不一定能如己所愿收获一个期望中的优秀孩子。

哪种教育方法更好、更有效,可见一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