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经营之心。
对孩子的教育中,如果一味地溺爱和娇纵,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他们的人生就会失败。相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严格管教,外人看来似乎苛刻无情,但这是“大善”,能把孩子逐步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而用这样的“大善”来管理公司,表面上不讲情面,实际上则充满关爱,就是那种严厉管教的父母之心。
原文转述:
对呀,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赞同稻盛和夫先生的观点,对待孩子确实需要严格管教,不能有一丝懈怠。从小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的孩子,长大几乎人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比如,懂礼貌,知感恩,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几个字,但在实践中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我们家对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底线,也就是不准打架斗殴骂人、不尊重老师不爱护同学,一旦违背,我就会特别严格的批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慢慢跟上了脚步,从来不会欺负任何同学或者对哪位老师不尊重。
稻盛和夫先生说,其实看起来觉得是一件非常严厉的事,其实也是我们的一种大善。而这种大善应用到管理公司,其实也是一样的逻辑与思维。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这是古人说的一句话。如果对公司员工也能有属于公司的规章制度,任何人不可违反,这样的公司才会正向的发展,不然就跟无头苍蝇一样,一团乱麻。
原文触点:
人的心情如果被眼前的辛苦感觉所支配,就会失去“自豪感”。而且,如果心里总是想着“辛苦啊辛苦”,那么,不知不觉中,就认定自己的工作是“肮脏、低人一等”的,而最后选择放弃,并退出这项工作。不让员工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是经营者的责任。
对于这点感触良多。就拿我做早餐。每天早上我都会乐此不疲地坚持做一桌子早餐,这样的早餐坚持了好几个月。而且每天的早餐我都会去拍成图片,把图片修好发到朋友圈。有朋友曾经问过我,你这样天天做那么多早餐不累吗?甚至有朋友还特意帮我数了、说我要清洗17个早餐碟子。当她这样调侃我的时候,我没有一丝觉得累的感觉、反而让我坚定地回答她、因为热爱,因为喜欢,因为我把我们家早餐当成正餐,所以有了我真的不觉得累的感受。而且不管是感受还是其他,我在心底里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更加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再说洗碗,说句实话,对于洗碗这件工作,我还是不太喜欢的,主要我觉得手手女人的门面,天天洗碗啥的,日积月累,这双手就变得不好看了。以前我们家)不对应该现在也是)只要老公在家,我是绝对不洗碗的。可现在老公要工作,早出晚归,我不能再依赖他洗碗。久而久之,我对洗碗收拾家里的卫生,就再也没有了厌烦感。担心手不好看、那我就买洗碗的手套、买护手霜来保护。所以呀,当我们热爱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当成自己的喜欢去看完成,内心就非常的平静,当不再埋怨它“辛苦”,不再抱怨它“肮脏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就能轻而易举,心安理得。那反过来对待我们平时的工作也是一样,你总是在心底里觉得别人为什么可以做好一点的事情,而我,领导总是给我安排不好的事情,一旦有这样的念头驱使,那么就不会很是心甘情愿地去完成、你会总是觉得领导在针对你,同事在打击里、只有把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毒刺”拔掉,你才会觉得你的工作其实也很轻松,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尽力去完成。
行动点:稻盛和夫先生的书,真的是一本好书。里面的每一章节每一个段落,都能让我们的人生得到很多启发。无论工作,生活还是教育,继续好好修炼,正直做人,用心做事,把觉得应用到稻盛和夫先生的理念的事情继续好好做起,把平时的一些哪怕是微小的不纯净的小心思屏蔽掉,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才会心安理得,才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日读完了《驾驭“能力”的是“人格”》也触动很多。对任何公司与企业而言,人才是独有的财富。因为公司制定的所有方法以及规章制度,都是有“人”去完成的。所以人品很重要,比能力更重要。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经营了七整年的少伯。我们的崔董一直说,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你对公司没有感情,你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接受公司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你没有足够的信心去爱公司,去支持公司,你就不能成为一个死心塌地的少伯人。事实也确实乳崔董所说,有些团队有些零点确实很优秀,但是它经不起少伯进入一个崭新领域后的低谷期,它觉得少伯现在不赚钱了,那我就得离开。可是,离开后的那些人,现在又有几个过得风生水起的呢?赚钱的时候在公司,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就离开,说明他或者她没有足够的爱。那对于那些看起来业绩不是太好,但一直与公司同甘共苦的人来说,无论公司发展的怎样,一直默默地守住公司,尽最大的能力去做好自己的业绩。稻盛和夫先生还说,有韧性、肯努力的人、通过长期的工作,在磨练人格的同时、也提升了能力。看看我们身边现在做的风生水起的伙伴,比如信仰,比如陆哥,比如好儿,比如很多很多依然如当初那么深爱公司的领导与同事,才是公司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