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后的“刷流量”有“文刷”和“武刷”两种。
“文刷”基本走的是“五毛党”的路子。那个时候互联网中用户最活跃的应用模式是论坛,所以“文刷”基本就是在各大论坛发帖,回帖,从而将更多的用户引到特定网站。
“武刷”则走的是用工具造假的路子,即以工具软件模拟很多用户的访问。
一般来说,“文刷”的成本较高,见效较慢,而且对交易双方的要求都比较高。毕竟那个时候五毛党这个行业还远没发展起来,五毛党也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没有太多的套路,所以他们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往往还需要网站这边做大量的配合工作。但“文刷”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得来的用户还都是真实的用户。如果网站品质好,还真的可以帮助网站发展用户。
“武刷”的成本相比“文刷”要低得多。专业一点儿的“武刷”甚至可以有如下技术特性:
1、基于用户名词典的用户名生成,用其他网站的真实用户名完成注册;
2、基于算法的访客注册和访问时间分布;
3、基于常用回复词典的回复生成;
4、....
“武刷”根本就是在帮着网站方面作假。而这种作假显然不是为了让网站主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主要的目标自然是为了骗取日后的高估值。因此前面的“武刷”的各项技术特性无非是让这种作假显得更为真实!
在开始的一个阶段,对这个学生团队来说,“武刷”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于是在与贵人谈了几次之后,团队决定先用10000元试一试!本来开始的时候,团队方面想先用5000元试水,但是那贵人认为:“要推广就要砸出来一些声音来。一次次“拍打”一定不如“猛猛”的一拳效果好!”,所以第一次试水的额度涨到了10000元(占了这个团队剩余经费的三分之一还多)。
这次试水在初期给这个小团队极大的鼓舞。短短48个小时,注册用户数迅速翻番,用户活跃度也是打着滚的往上走,甚至还有那么几个用户在帖子中表示“非常喜欢这个应用”,“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应用”云云。当这个年轻的团队看到如此反馈简直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纷纷觉得这段时间的煎熬实在是太值得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0000元砸出来的一个月的“推广服务”到期,用户活跃度首先迅速下降,之后注册用户数的增长势头也开始放缓,一周之后并基本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其实以这几个孩子的智商,他们不应该想不到出现这种情况与他们的产品是有直接关系的,一方面用户群定位过于小众,另一方面其工具属性往往也会导致用户的活跃度天生不会很高。只是在那个时候这个网站是大家的心头肉,没有人愿意质疑自己亲儿子的基因有天生的缺陷。因此在“推广”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家不是在反思自己产品的问题,而是觉得是被那提供推广服务的厂商骗了!
很快一家新的“推广商”被挖掘了出来,这家更便宜,而且看起来提供的服务更加专业。于是在第一次推广结束之后的一个月,第二次推广开始了,这次是8000元一个月的“优质推广服务”。
问题是这次会有所改善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