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各公众号上都很火的《你好,李焕英》,我忍不住带着爸妈也去一睹为快。网上评论说,这是部很感人,很煽情的怀念母亲的亲情片。看完后,我感觉这部影片不只表达催人泪下的浓浓思母之情,它要表达的思想非常厚重且立体。
切准了时代的脉搏,十足的年代感。
影片讲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故事。年轻女子都梳着两个麻花辫,穿着碎花长裙,或白衬衣青裤子,黑布鞋白袜子,朴素又不失那个年代的时尚。坐我身边观影的妈妈,边看边回忆边感慨:那时候都是这样穿,小妮子都梳着两个麻花辫。交通工具方面,自行车代表着富有和时髦。影片中,化工厂的工人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自行车也成了一种身份象征。厂长儿子沈光林,实则不会骑自行车,却每天推着上下班。当看到他推着自行车跑并挑明不会骑时,观众哈哈大笑后便会陷入沉思,厂长的儿子也不过如此嘛。去掉厂长儿子这个光环,或许他啥也不是,还不如我们普通老百姓。八十年代,一个官二代的形象塑造地深入人心。后来,沈光林为了摆脱父亲的光环效应,加入南下闯荡的大潮。他紧跟上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准备依靠自己,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部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满满正能量。
朴素的职场攀比与争斗。
李焕英与女同事王林属同龄人,又在同一单位。体制内的同事关系很微妙,少不了明争暗斗却又逃脱不了。在贾晓玲的升学宴上,是李、王两人的首场对手戏。这段送红包的影片拍出了武打片的效果,让人心惊胆战地等待包袱的抖开。李、王两位母亲在饭桌上,比孩子们的学习、考的学校、毕业后的工作及薪水等,让人哈哈大笑后又泪眼汪汪。看到母亲的难堪之后,晓玲的穿越之旅理由更加充分:我是让你快乐来的。同龄熟人的攀比之风,随着时代的进步,并没有消失,而且是愈刮愈烈。在当今社会还引起了焦虑和内卷。
买电视那场戏更是让人笑中带泪。买电视排队,因谁先来后到,李、王争来争去,不分上下。晓玲为了成全李焕英,套路了一回。当得知晓玲装瞎卖惨博得大家同情并买下仅剩的一台电视,实则是帮李焕英买的真相后,王林气得嘴上起泡,嗓子哑。还口是心非、哑着嗓子、故作平静地解释:我这两天过敏。让观众忍俊不禁之后,不由反思:心气过高,争来争去,真的会害死人。
李、王两人带领的篮球队备战时,我以为两队双方为了赢得比赛,得一个套路接一个套路,来丰富看点和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而影片一转,只是讲了李焕英在晓玲的帮助下,帮着打铁娘子队的队员们克服各种困难,最后顺利参加了篮球赛。体现了这部电影的真诚和真情。职场中,不仅有攀比和争斗,还有目标一致后的团结互助。
扎心又励志的台词,彰显着时代的精神。
“玉梅打得最次。”“但有一个人不这么认为。”“谁呀?”“她自己。”观众怎能忍住不笑?但这笑后又感觉扎心。晓玲为了激将李焕英和战友们自信迎战,说道:“如果这次输了,以后就别想赢了,会永远输下去。”这招真管用。谁愿意自己一直输下去呢?就这样激起了团队的斗志。
排球赛上,沈厂长观看赛时,看到李焕英战队得分被对方拉很远的情况下,还英勇奋战。说了一句话:人只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就会有光彩。也正是李焕英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吸引了厂长。他把李焕英列为未来儿媳的人选,并让人帮搓和。自信、不服输、敢拼搏……不仅是四十年前改革开放那代人的精神,四十年后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这种精神。
有关子女教育的大思考
影片中,晓玲、冷特、沈光林都提到:从小到大,我就没干过一件让大人们高兴的事。正是家长们有意或无意中给孩子们的错觉,让孩子们把自卑和挫败感种进了心里。孩子们就想着法子取悦大人、让大人高兴。晓玲为了给妈妈长面子,不惜花钱买个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沈光林为了让父亲知道自己的才华,能博得他一笑,竟不顾及自己厂长儿子的身份,在全厂观看的大舞台上演着俗气的节目。晓玲说,她将来工作月薪八万、十万,也有自己的小娇车,还是敞篷的,带着妈妈去兜风。妈妈却说:我只要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行。细思一下,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别人的幸福。父母于子女,子女于父母,有时也如此。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整部影片,让人笑中有泪,泪中有笑,还有无尽的思考。有人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我深以为然。在影片结尾,出示了导演贾玲母亲年轻时的黑白照片,并配上几行文字:
打我记忆起
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
所以我总忘记
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
看着身旁正在看电影的头发花白的母亲,我再也忍不住眼泪。
打我记忆起
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
所以我总是忘记
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
幸福的是
我看到了她白发苍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