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读书的人和爱读书的人差距会越来越大”之类的观点,无论哪个国家、哪种历史阶段,读书都有着不容置疑的正当性。然而,“开卷有益”这句话就像写在香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一样,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它显得那么空洞、无力,甚至可笑。“吸烟有害健康”不会阻止我们吞云吐雾,同样地,“开卷有益”也不会让我们真的开始热爱读书。
我们可以反问自己:我真的喜欢并在认真读书吗?
如果你的答案不那么肯定,那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当我们觉得读书是如此之正确却又没行动时,我们去做了些什么?
可能是在刷朋友圈、淘宝、逛街、聚会、煲剧、看综艺……如果你认真分析这些让你轻松愉快的行为,你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它们的目的都是让我们花钱或者准备花钱。电商会把商品通过图片、文案、代言人包装成让人最无法拒绝的样子;综艺节目和连续剧会有一堆广告金主,不断地插在本该连续的剧情中;朋友圈里最有效的社交曝光是旅游、吃大餐、收到贵重礼物。可以说,那个“阻止”你读书、“催促”你花钱的,正是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是什么呢?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他的代表作《消费社会》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们来看看这两段话:
“消费社会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
“消费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使整个社会一体化的重任,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简单地说,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它借由无所不在的广告去引诱人们认同商品的符号价值(比如某奢侈品牌的包包代表高贵、有品味;某品牌的手机代表最新科技水平),使人们无意识中做出一些细思极恐的行为——我们并不是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符号价值。最后,我们以一个人所拥有的物品的符号价值来定义这个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通通被裹挟到商品符号价值的无休止的比赛中,直至衰老死亡。
那读书是什么呢?它是让我们跳出符号价值比赛的最佳选择。因为唯有读书和思考时,你才是那个头脑清醒的个体,而不是众多盲从消费者里的一员。而整个社会,只有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时,才不会陷入无论拥有多少都是永远无法感到满足和幸福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