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i.mtime.com/movepm/blog/7835895转载请注明出处—时光网:汉尼拔1596858/简书:一人一大床PM
最终章 逼格的破釜沉舟战术II:海达斯皮斯河战役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战役解读电影:《亚历山大大帝》(2004);
战役逼格看点:方阵丛林战大象;
电影逼格看点:
交响乐音乐伴奏,增强了整场战斗过程的渲染力,活脱脱的一场战争进行曲
战役年份: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奴隶时代;
交战双方:马其顿/印度;
地点:印度杰赫勒姆河东岸
战役类型:丛林陆战;
双方兵力:
真实历史/电影:
马其顿:3万4千步兵,7千骑兵;印度:5万步兵,4千骑兵,200头战象
战役主要人物:
马其顿阵营:大将——亚历山大;
印度阵营:大将——波罗斯;
战争结果/电影结局:马其顿胜,印度败;
人物结局:
电影/历史:波罗斯战败。
逼格战术点评
如果说高加米拉战役见证了亚历山大逼格的战争指挥艺术,那么海达斯皮斯河战役就见证着古希腊方阵战术的最高峰。
在这场战役中,希腊—马其顿方阵在不利于方阵作战的森林地形与重未见面的大象兵团作战,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与大象兵团展开近身肉搏战,视情况冲锋、退却和追击,而且标枪兵一直不停地进行投射,最后,战象精疲力竭,无力冲撞,就自动后撤。马其顿骑兵乘机把印度军全线包围起来,马其顿方阵把盾牌连接起来,组成密集队形,紧紧地向他们压过来,印度军遭到惨重损失。在我看来就像是现代战争中的步兵和坦克部队之间血战,这是何等勇气和战术对抗的考验。
用电影镜头解读逼格战术
希达斯皮斯河战役示意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波罗斯把战象布在第一线,每隔一段距离就配署一头战象,企图用战象贱踏来破坏马其顿方阵队形。在战象后方为步兵,组成一中央阵列。步兵的两翼外侧安置印度骑兵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亚历山大率领骑兵来到战场,看到印度军已经布好阵势,就命令骑兵停止前进,并等待后方步兵到来。当步兵快速到达后,亚历山大先让士兵们稍做停顿并喘口气,等待士兵恢复精神在继续前进。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亚历山大认为印度军的中央方阵和战象不是那么好 突破,且战马会害怕战象。于是决定先把骑兵集中于自己右翼,准备用骑兵素质的优势击退印度军的左翼骑兵,波罗斯很快就发觉亚历山大在集中骑兵,立刻开始也把骑兵往自身左翼集中
印度军也把集中的骑兵往这边送过来,并与亚历山大所领的骑兵平行移动来预防马其顿进行冲锋。这时马其顿左翼的骑兵不只成功绕过印度步兵的后头,还出现在印度骑兵后方,这让印度骑兵大吃一惊,连忙意图分兵形成另一道防线御敌,但这些突然的变换阵形让印度骑兵产生混乱。亚历山大利用这个机会朝敌方骑兵猛攻,印度骑兵在慌乱中不敌,逐渐往己方战象方退去寻求保护。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印度军战象连忙加入战局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同时马其顿步兵 方阵也朝战象迎击,他们投掷枪、射箭往战象和上面的成员攻击。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尽管马其顿方阵相当密集,但在战象冲击贱踏下,使两军步兵战局陷入一团混乱。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一阵混战中许多战象陷入狂乱中,不停的左冲右突,而当战象往马其顿士兵冲过来时,马其顿人就退,战象一退就前进攻击,并用标枪给予战象损伤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印度士兵因为受到马其顿骑兵往中央挤压,让他们多夹杂在战象中间,造成许多伤亡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印度士兵在马其顿军包围下全面崩乱。
亚历山大电影(2004)剧照(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战斗中,波罗斯不仅作为统帅,也相当英勇。在战役后期他的军队已经败乱,但他并未率先逃亡,而是继续鼓舞士气,在战象上拼命作战。直到波罗斯负伤后,知道大势已去才撤离战场。
电影逼格点评
本场电影中战争场面不及前面的高加米拉战役壮观,但是音乐和大象兵团的视觉特效具有很强的渲染力,让整个战斗过程相当震撼,高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