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皎空山静 天清一雁闻——咏秋分古诗词赏析(四)

月皎空山静 天清一雁闻

——咏秋分古诗词赏析(四)

           王传学


 明代诗人孙作的《客中秋夜》,描绘了秋分时节的清远景象,表现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

        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

         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

         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

 这是明代诗人孙作的一首秋分思乡诗。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意思是,在夜晚凉爽的秋分时节,想必故园的白露也是从今夜开始进入秋分的吧!上句化用杜甫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通过“故园”二字,点出思乡主题。下句化用谚语“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意思是,月光皎洁的秋分夜,群山空寂无声,天朗气清,听到大雁南飞发出啼鸣。这两句清新脱俗,意境绝美,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秋分月夜图。

 “月皎”二字,化用《诗经》句子“月出皎兮”。“空山静”与“天清一雁闻”,则化用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之诗境。只不过这里不是闻人语响,而是闻雁鸣声。

“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意思是,有感离家太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能端起酒杯,借醉消愁,排解苦闷。

 两句中“愁”“闷”两个字,可作为全诗的感情基调。那么诗人在这么美丽寂静的月夜,愁闷什么呢?这就回到了思乡的主题中来,诗人因为回不去故园,故而只能以酒浇愁,排遣苦闷。

 “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意思是说,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够像陶渊明那样,可以逍遥自在,“种豆南山下”。这两句化用了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之诗境。诗人也想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官归隐。然而现实种种困难,却让诗人不能这么做,只能想想罢了。于是,越是归家不得,就越是思念家乡了。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思想深沉婉致,意境开阔辽远,情感炙热澎湃,是为秋分思乡诗中的佳作。

明代诗人区越的《秋夜》,描写秋分夜等待客人来尝酒、下棋的情景,表现了诗人闲适淡然的心境:

           橘棋留未著,梅酒快先尝。

           野老心如澹,秋分夜倍凉。

 这是明代诗人区越的一首秋分节气诗。

“橘棋”,据《幽怪录》记载,巴印人有一个橘园,园中有一棵树,树上结了两个斗大的橘子,有一天人们剖开一看,每一个橘子里面都有两个白胡子老头,正在兴致勃勃地下棋。一个老头说:在橘子中对弈之乐,不亚于修行。另一个老头说:饿了可以吃橘子核脯。说着,他们就拿草根刮橘子吃。吃完以后,他们以水灌橘。橘子化作了龙,几个老人共乘之飞走了。这个说法又有“橘中戏”之称。

“橘棋留未著”,像橘子般大的棋子,留着等客人来对弈。“未著”,就是未开始。与“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中“未著”意思相近,即未开。这里指棋子尚未开始下。

 这副象棋子很大,圆圆的,像一个个橘子。同时,也有“橘中戏”这个意思,希望与友人在棋的世界里,逍遥自在。“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赵师秀《约客》)的诗境,更加符合老人等待下棋的心境。

“梅酒快先尝”,梅子酿造的美酒佳酿已准备好了,请快点来先尝一口吧。

“野老心如澹”,“野老”,指等待下棋的乡野老人,也是诗人自称。“心如澹”,心境淡然自若。

“秋分夜倍凉”,点明秋分节气,又写出今晚约客的凉爽天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棋者静谧的心境与对秋分夜晚的欢喜。

 此诗意境脱胎于《约客》。清凉的秋分夜,早已摆好的棋盘,捧出佳酿青梅酒,空出来的整晚时光,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友人前来对弈。

 这样的秋夜,如此迷人,使人想见秋分的美好。“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美好的时光,就应该与同频的人相处,才是人间值得!

清代诗人永瑆的《秋分日作》,描写秋分日的自然景象,抒发浓郁的相思之情:

        乔木众绿退,寥天绪风起。

        迨此夕阳好,忽共流波靡。

        自有中天月,可以见千里。

        山川阻且修,白露零未已。

 这是清代诗人永瑆的一首秋分诗。永瑆,为清宗室,高宗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封成亲王。

      首联“乔木众绿退,寥天绪风起”,意思是,高大的树木,诸如杨柳梧桐等,绿色开始减退;辽阔的天空,含有秋天愁绪的风,高高吹起。

 诗人看到绿意减退,万物开始凋零,加上秋风阵阵吹来,引起了诗人无尽的愁绪。在此诗人并没有明说愁绪指什么,而是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让我们去捕捉。表面上看是写秋分所见之景,实则蕴含着秋分所见之情。

 颔联“迨此夕阳好,忽共流波靡”,意思是,趁着这里的夕阳好,忽然想随着滔滔流水一样飘向你。流露出相思之情。

 “流波靡”,即“波流茅靡”,是一个成语,有随波逐流之意,比喻胸无定见,趋势而行。李白诗句“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李白《寄远诗意首》其六),“流波”之中,至此透露出一种相思怀人之意。

 颈联“自有中天月,可以见千里”,意思是,虽然不能相见,夜空自会升起一轮明月,可以替“我”见到千里之外的你。

 “中天月”,颇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之意境。“千里”,言所思之人在远道。“见千里”,当然是夸张,但正是因为这份夸张,我们才能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相思之情。

 尾联“山川阻且修,白露零未已”,意思是,高山大川,道路险阻又漫长,白露为霜的时节,对你的思念永不停止。表现了相思的浓烈。

 明代刘基在《秋怀(八首)》中说:“怀我故乡,道阻且修。”山川道路“阻且修”,其中亦有怀人之意。“白露零未已”,化用了《诗经》里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皆喻示着思念之人在远方之意。与首联中的“绪”、颔联中的“流波”、颈联中的“千里”相呼应。

 在秋风中怀人,在秋水中思人,在明月下念人,虽道阻且长,然千里之思,永不停歇。

清代诗人黄景仁的《道中秋分》,以秋分节气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与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万态深秋去不穷,客程常背伯劳东。

        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阊阖风。

        瘦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

        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压断蓬。

 黄景仁,字仲则,号鹿菲子。父母早亡,四岁时就成孤儿,虽然家境贫寒,但喜欢读书,并在少年时就负有诗名。成年后,为了谋生,四处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来终于获得一个县丞的微末官职,但还没上任就病死异乡,年仅35岁。

 黄景仁是清代诗坛的集大成者。诗学李白,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穷苦凄凉的情怀。

这是一首秋分节气行旅诗,因诗人在羁旅途中逢秋分,触景生情之下而作。

 此诗写行路途中遇秋分,于秋意凉寒之外,更添几分羁旅的萧索。

      全诗通过“残星水冷”“独雁天高”、“瘦马羸童”等意象,描绘秋分时节行旅途中的苍凉景象,暗合昼夜平分、候鸟南迁的节气特征 。诗中“五度清霜压断蓬”等句,既展现季节转换的物候变化,又渗透着诗人穷愁困顿的人生感慨。

 首联“万态深秋去不穷,客程常背伯劳东”,上句以“万态深秋”点明时令,突出秋意之深、之广,仿佛无穷无尽。

 下句直接点出诗人的游子身份与旅途的艰辛。“伯劳”,一种发出悲凉哀凄声音的鸟,古代常被视为离别的象征。此处用以暗喻诗人不断背井离乡,踏上漫长的旅途。

 颔联“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阊阖风”,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冷与诗人的孤寂。

 残星点点,水冷如冰,鱼龙夜潜,一片寂静之中透露出几分寒意。

 独雁高飞,天高风急,阊阖(传说中的天门)之风更显其势不可挡,诗人如同这孤雁一般,在人生的旅途中独自前行,面对种种挑战与困难。

 颈联“瘦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通过具体的意象,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诗人内心的凄苦。

 上句写瘦马、羸童,一弱一幼,却不得不艰难前行,这既是旅途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自身境遇的隐喻。

下句通过空旷的高原与古老的树木,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苦相呼应。“听空空”这一双关语,既写古木落叶声,又显心境空寂。

 尾联“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压断蓬”,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将人生道路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怀。

 道路如何,往往取决于人心;“五度清霜”的压迫,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艰辛与无奈。“断蓬”,即随风飘荡,无依无靠,如同诗人自己一般,经历了无数次的打击与挫折。

 整首诗语言清新质朴,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旅途中一种难以言说的感伤。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寓意,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那份对人生、对命运的深沉感慨。

 这首诗不仅是对秋分时节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旅途与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

 该诗体现了黄景仁“秋气浸骨”的创作特点。清代文学评论家张维屏称其“以冷峻笔触写穷途,得唐人三昧”。

 作为秋分节气经典文学作品,该诗自20世纪起频繁入选节气文化读本,将其列为节气诗词鉴赏范例 。在学术领域,该诗常被用作分析清代节气诗歌意象组合规律的典型样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