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哇!
最近有点凉,初夏之际却有初秋的感觉。
我喜欢秋天。
他理智,温柔,体贴,聪明。
慢慢把我们从夏季的燥热中拉出来,帮我们过渡到冬日寒。
借着这个夏日的凉意,我想聊聊秋天的意象,聊聊异乡人,顺便再聊聊写作。
这些合而为一,我就想到了《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悲秋悲的最好的人,你说,这是不是好事呢?
先聊聊诗里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傍晚的乌鸦),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六个字,三个意象,满满凄凉悲惨。
然后呢,小桥流水人家。
同样六字三个意象,温馨的田园景象。小桥流水绕人家,其乐融融。
那么,我呢?
古道西风瘦马。
温馨是别人的,我是骑着瘦马吹着西风走在古道上的看客。
这种强烈的反衬,显得我更加孤独。
夕阳西下,隔句相承了前面的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隔句相承了前面的古道西风瘦马。
这样强烈的对比,我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异乡人,我是夕阳西下的惨兮兮。
诗里没有介词,没有形状,地点等其他的描写,全是意象,这种纯意象的并列,表达内心瞬间的感受,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很多情绪代入的空间。
只觉秋思更可思。
再聊聊异乡人, 小十年的时间,我与家乡与家渐行渐远,不单指距离上,各方面吧,有形的无形的都远了。
所以,我喜欢用“异乡人”这三个字自居,即便是在家乡,也一样,一样有异乡感。
“家”和“乡”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个地方,是一种感受,说不清楚,心里的东西
我是家乡的异乡人,哈哈,不知道你能不能懂。
或许多年后,我再看这些文字,会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不过,当下,当真是有这种感受的。
最后聊聊写作。
写作,总感觉这个词太大了,我不配,一直不敢这么用,充其量是写了点东西而已,不过为了方便表达,下面姑且这样用着。
你为什么想写作呢?
我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是爱好?有点敷衍。是热爱?显得太情怀了。是想赚钱,我不否认自己有过这个想法,可要说全是为了钱,那不成,这样坚持不下去,非得饿干牙不可。
其实不把写作看成白月光一样的存在,把它生活化一点,那就没必要非要纠结个完美答案了,像吃饭睡觉一样,一个支撑身体,一个支撑感情,自然而然,想写就写喽。
我也看过一些文学大咖的答案。
莫言说是为了能买双皮鞋。
余华说是为了不上班。
苏童说自己是多么的热爱文学,看了莫言和余华的答案之后,觉得自己好傻。
哈哈哈,多好,别动不动就把热爱挂嘴边,不挺好的嘛。
有一位旅行文学作家刘子超的答案,我甚是喜欢。
“抵消人生的虚无感……”
“有这么一个东西,它是创造性的,像个手艺人一样,你要一点点的去弄,去打磨,你得花时间,然后这东西也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回报。”
“古人写诗,那时候没有出版社,也没有印刷厂,写完之后找三五好友看一下,就完了,更没有经济回报,那他们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写作的意义先说这么多,再从秋思说说写作。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戴建业老师说写的特别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他是如何选择意象,如何排列意象,如何整合意象,如何把对空间一瞬间的感受通过意象表现出来,来展现这种秋天的凄凉悲惨,这对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首元曲,这种反衬,这种意象并列,从唐诗一路发展过来。
意象并列方面:
王维《田园乐七首》第五首
山下孤烟远村
天边独树高原
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升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反衬对比方面:
苏轼的诗《蝶恋花•春景》下半阙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里和墙外的反衬,多情跟无情的对比,马致远的手法与他一脉相承。戴建业老师说,说不定马致远在写秋思的时候脑子里想写苏轼的春景呢。
最后戴建业老师送给喜欢写点东西的朋友一段话,我觉得蛮好的:
“所有的初学者,都是可以模仿的,模仿是可以的,所有的书法家都是通过临摹字帖,来达到自己极高的艺术成就。通过模仿来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前有师承,后有发展。”
以上,祝你在个夏日里有所冷静,有所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