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依旧在经历着生活严峻的考验,我相信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每个清晨,我都能感受到晨光中蕴含的力量,正推动着人们披荆斩棘,遇见岁月之美好。
周老师依然没有消息,我想,没有消息,应该就是最好的消息吧。他鼓励我们读书、写作。给我们讲述写作与生活的道理,理性地帮我们分析写作中遇到的问题,送书籍、书法作品、题字鼓励我们成长,所有回望都是美好。我执着地早起朗读,默默地期待着老师在我的作品下留下关注的痕迹。
若是我的声音恰好传递了知识与感悟,滋养了您的情绪,给您带去了愉悦,在这里请接受我深深的谢意:我心怀在短暂的人生中,做一些有益于大家的事情这份崇高的理想。而您成全了我,无比感恩。
再次捧起雪师的《世界是心的倒影》:
1.你只要在能够把握的这个当下,做一些对身边的人有用的事,做一些对世界有用的事,做一些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事,能够让世界因为你的存在,把人类存在的时间延长一点,这就是真正的终级关怀。再有就是,你不能不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毁不掉的东西,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终级关怀。
2.过去的已消失了,未来的也终将消失,我们能抓住的东西,永远只是当下。
3.雪师说,如果看了这本书,你能有所感悟,生活的比昨天好一点,进而在某一天把你的感悟告诉别人,或者以文字的方式叫别人看到,那人也许会因此远离一份执著,远离一点愚昧,多一点慈悲,他的写作目的就达到了。
其实在这一年里,我也这样想。我写出的文字只要对人有帮助,哪怕对一个人有一丁点的启示,便也是成全了我对文字、对生活的感情,帮我达成了做一点有用的事的夙愿,实现一种真正的度人度己。此生来过,便可无悔。
4.信仰与现实本无冲突。有一个年青人对雪师说,他想要生活得好一点,所以不得不接受许多世俗的东西,没法再去做志愿者等高尚的事情。雪师说这是年青人的分别心在作怪。心中保持善念、平和和安宁,就会活得轻松与快乐。
5.常听一些朋友说:“我也喜欢写,但是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安静的环境,根本安不下心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写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即便时间充足、环境安静,也不会写出有灵性、有意义的作品。为什么《平凡的世界》成为经典,百度不厌,每读一次,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因为它源于生活,具有最本真、最朴实的情感。
所以生活是根基,没有生活便没有写作的生命。如果把那朵圣洁的莲花比作写作,那滋养它的荷塘就是生活,只有把写作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长出灵性的作品。于生活中,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超越自己,去获取那颗真正自主、真正自由的心,既不流于世俗,也不轻易被摧毁。
6.生命真正的尊严,在于一个人有真正的向往。向往什么呢?向往一种比自己更加伟大、比自己更加高尚的存在。当一个人对某种精神保持敬畏时,才可能向往它。
7.不要被好多名相束缚住,不要以分别心去对待、划分事物,不要拘泥于形式,但求一言一行利众向善,就能体现出你所敬仰的一种精神,诠释你的信仰,同样也不要计较结果。这个时候,你自然就会变得快乐,变得逍遥。
8.文学的软弱是暂时的,因为文学是传播光明的,这种光明不仅仅作用于当代,它还可以照耀未来,它的光芒是很有力的,它不是一种很软弱、无用的东西。
雪师举汉武帝和司马迁的例子。汉武帝处司马迁宫刑,他那时很无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史记》却带着司马迁思想的辉影响了几千年甚至未久远的未来。可见文学的有力是永恒的有力。
9.人们无论有多么大的幸福,也不过是一份好心情。好心情能延续一天,就是一天的幸福;延续一个月,就是一个月的幸福;延续一年,就是一年的幸福;延续一辈子,就是一辈子的幸福。
如果一个群体里的每个人都有好心情,那么这个群体就是幸福的;如果一个民族有好心情,那么这个民族也是幸福的。
10.当你的爱,给身边的亲人带来好心情的时候,能让他们快乐、清凉,这就是小爱;当你的爱能够给整个人类带来一种启发、一种感动、一种清凉和明白的时候,就是一种大爱。
11.要将小爱升华为大爱,需要进行一种灵魂的修炼。如何修炼?要自省,并且向往。也就是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敬仰并效仿比自己更伟大的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可能是人,是一种精神,也可能是一种艺术。希望自己达成,就去接近它,付诸行动,努力修炼。
12.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参照某个伟大的存在去改正,逐渐升华成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善良、慈悲和清醒,并将自己的收获传播出去,让许多人都能因此而比昨天更快乐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修炼。
13.人类最大的烦恼,就是想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间,找到一种确定性。
14.心里的想法像水泡一样忽生忽灭,你想抓住其中的一个水泡,让它不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世界上最容易变的就是人心。人心易变,爱情也就容易变。明白这个道理,不再执著,就不会有痛苦。
15.窥破虚幻,享受当下,觉醒于当下,明白于当下。
16.当你真正接受了世界的虚幻不实,明白无论自己愿意还是不愿意,接受还是不接受,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也就不会去在乎这些东西。
17.外部世界的一切,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什么东西,能改变你的,就是你的心。心变了一切都变了,心不变一切都没变。
写到这里,我把《世界是心的倒影》翻到了最后一页。十几天读一本书也许有些慢,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书都用十几天去读。
过往的这些时光,我认真地阅读书中的每一句话,揣摩其中传递的知识,无论从心态上,还是从行动上,都在慢慢地发生改变。
我越发坚定地明白自己想要“活在当下”“度人度己”“不执幻为实”。至此,我也更明白自己数十年坚持写作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