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配的地方真的是荒无人烟吗?”经常有不少人问这个问题,其实,在古代,发配的地方通常是较为偏远、条件艰苦的地区,但不一定都是荒无人烟。
一些常见的发配地如岭南、边疆地区等,相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来说,开发程度较低,人口相对稀少,自然环境可能较为恶劣。然而,这些地方也并非完全无人居住。
例如岭南地区,在未大规模开发之前,虽不如中原繁华,但也有当地的原住民。边疆地区可能人口密度较小,但也存在戍边的军民以及一些少数民族部落。
“说实话,很多人都被文艺作品给带偏了。”著名新闻人、久居北京的安徽籍作家淮君总编辑说,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相信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的虚构情节,要能辨别真假。那时候(古代)的发配流放地距离都城远是真的,目的就是不让你干扰政治中心罢了,其实,那些地方并不是蛮荒之地,那里的原住民是很多的。
以下是一些古代常被作为发配地的地方:
1.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古城村,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流放地。此地气候极为寒冷,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从顺治年间开始,到乾隆年间,有众多人员被流放至此,其中包括一些朝廷高官和贵族,他们多因政治犯罪、贪污受贿等罪行而遭流放。清朝还在宁古塔设立了严密的监控和防范措施,以防止流放者逃跑。
2.崖州(今海南三亚):在宋朝时期,海南岛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满是原始森林,荒凉无人,且气候恶劣,再加上当地有不少少数民族居住,文化差异易导致冲突发生。历史上有许多人曾被流放到此,如苏轼就曾在崖州生活了三年,他积极参与当地建设,带领百姓挖井解决饮水问题,并教当地孩子读书识字。
3.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潮湿,瘴气横行,农田稀少。早在上古时期,尧帝的儿子丹朱就被流放到此。战国时期赵国的最后一位君主赵王迁,以及汉朝时期的淮南王、清河王等众多显贵的皇室亲属都曾被流放到房陵。
4.岭南:包括了今天的广东和广西等地。古代岭南地区气候潮湿、瘴气弥漫,毒虫与蛇兽肆虐,环境恶劣,因此常成为历代朝廷流放官员的地点之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被流放到岭南时,也曾作诗抒发内心的伤感。不过,如今的岭南已成为经济繁荣的地区。
5.烟瘴西南:主要包括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在古代,这些地方的生存环境较差,是流放罪犯的重要地点之一。明朝时期的哲学家王阳明就曾被贬至贵州龙场,当时那里的环境充满瘴气毒虫。
这些地方之所以被选为发配地,主要是因为它们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或开发程度较低等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地方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么,在古代,这个发配制度持续了多久?
流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彼时称为“放”。周朝时期,正式将其列入刑罚体系,称为“流”。秦汉时期,流放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具体的流放等级和规范。
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立了“谪戍”制度,犯人被发配边疆,既要服刑又要服役,一般为期三年,这一制度延续至唐朝,并进一步细化为“流三千里”“流二千里”“流一千里”三个等级。
宋朝时期,流放地主要分为“远流”“中流”“近流”,根据罪行轻重决定流放距离。明清两朝,流放制度达到鼎盛。
明朝规定“发边”与“充军”两种形式,清朝则将流放分为“枷号”“发遣”“充军”“流”四个等级,其中“发遣”是最为特殊的一种,犯人需携带家眷迁往指定地区永久居住。
清末,流放制度被废除。
因此,总体而言,古代发配的地方多是远离政治和经济中心、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但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说那里荒无人烟是不对的。(文/上官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