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推崇并高度评价过他:是一个“没有官气”,能亲自开启以“跑路”的方式调查考证历史地理书上的错误定论“岷山导江”的奇人,实证认为是“金沙江导江”,最终确认“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流;而领袖口中的这位奇人正是明代那个具有仙风道骨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耗时三十余载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用毛笔一字一字书写每日的亲历见闻,以科学认证的态度记录各地的人文地理,留给我们后人60万余字具有跨时代纪实性意义的地理、地质考证游记——《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
徐霞客是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家境殷实,他年幼好学,博览群书,特别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时期便立下做“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庆幸的是他的父母非常理解并支持他做自己喜爱且有意义的事,在他15岁童试科举考试落榜后,为了求证自己在研习地理、历史典籍中发现存在的疑点,他从22岁开始带着一位家奴便踏上游历考察的艰险之旅,这一举动恰好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真义。
据《游记》中所记载,徐霞客游历的路线是祖国如今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行途中他除了仔细观察所到之处的风景名胜、江河山川、岩石洞穴、动植物等,还留意关注涉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交通贸易、社会治安等情况,涵盖自然和人文两大部类,内容十分广泛丰富。
从这部《游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徐霞客的旅行游历规划大致分三步:
第一步,考察一些主要的大山和家乡附近一些必须要去的地方,如《游记》开篇的天台山。
第二步,根据初步考察,了解当时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和对于山川河流简要大体的把握。
第三步,有针对性地游历名山大川,深入研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等。
《游记》开篇游天台山日记第一段,仅仅用46个字的短文,便开启了徐霞客从此注定走向不平凡旅行家辉煌的人生。
【原文】“癸丑①之三月晦②,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并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③夹道④,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注释】① 癸丑:万历四十一年,即1613年。② 晦:农历每月最末一天。 ③ 於菟(wūtú):老虎的别称。④ 夹道:沿途,一路上。
【译文】癸丑年三月三十日(即 明朝万历四十一年五月十九日)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听说此地猛虎夹道,一个月间就伤害数十人,于是,只好停宿于旅舍。
从《游天台山日记》全篇可以看出:(1)徐霞客擅长用全景式的表达手法描写沿途的所见所闻,喜欢用简短的四字句,根据景物特点三言两语、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如文中的:云散日朗,人意山光;泉声山色、泉轰风动、猱木缘崖、日光烨烨、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等等。
(2)徐霞客的写作特点是采用典雅匀称,新奇别致的二二式结构,或上下句对称的形式;这个特点贯穿整部《徐霞客游记》。如:〈游黄山日记〉中的“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汤气郁然”。“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梅正发,山寒积雪,至是始芳”等。
这部《游记》是由名山游日记和地方游日记两大部分组成,其中:
第一部分,名山游日记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武夷山、嵩山、五台山、恒山、太华山、太禾山(即武当山)等名山;
第二部分,地方游日记有:
(1)浙游日记(公元1636年-丙子九月十九日始)
(2)江右游日记(公元1636年-丙子十月十七日始)
(3)粤西游日记(公元1637年-丁丑闰四月初八始)
(4)楚游日记(公元1637年-丁丑正月十一日始)
(5)黔游日记(公元1638年-戊寅三月十七日始)
(6)滇游日记(公元1638年-戊寅八月初七始至公元1639-己卯九月十四止)。
这部《游记》是我国古代字数最多的游记,可以说是千山万壑,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是我国古代文明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特别令人感叹的是:在这部《游记》中徐霞客对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作了详细的记录和科学表述,他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探查过的大小洞穴有270多个,这些在《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都有记录;这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更令人骄傲的是徐霞客提出的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比欧洲早250余年。
这部《游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身上下充满热情、不畏艰险、积极进取耗尽毕生经历将自己奉献给祖国地理学和地质学的伟大地理学家的风采。
徐霞客不但用“崇尚科学,尊重自然”的八字箴言实践了自己的一生,还用一支毛笔深情形象地描绘和讴歌赞美祖国的山川河流、大自然;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更是一位令人钦佩担得起“游圣”称号的旅行家。
文/辰鑫
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