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更新文章了。最近几个月,慢慢对文字失去了兴趣,用文字表达相比于言语,开口说话多快。另外忙工作,码字成了非常没有必要的事情。工作内容是我先前从没有接触过,接触过可还需要学习的另一个领域。对于大龄青年来说,学习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有个人在一边时刻提醒,还有个测验逼着去吸收新鲜东西,即使学习了也很难彻底弄明白。大龄青年的学习成了可选项,它慢慢渗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看起来没有测验要忙于应付,却必须在现实的生活实践里慢慢检验学过的一般的原理性东西。要必须接收些新东西的话,得需要一个目标,按照目标和需要选择性学习。毕竟生活和工作把时间挤压出的缝隙已经很小很小了。慢慢地开始发觉过去书本上讲的那些东西很现实,它不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却隐藏在生活和工作中。
学生时代的学习是填鸭式的,而当我慢慢从学生的角色中走出来——这花费了我很长时间,直到最近一年才从学生的角色里转换过来,从不同的评价角度去看,那种学习方式既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也不可避免有着滞后性的缺陷。从高中时候,韩寒的故事就让我热血沸腾。那时的我只看过他写的书,他的生活,他的其他生涯,我无从知晓。后来才了解到,这位文学界的天才从中学起就显露出来,那时候有个叫“新概念”的各种比赛,(关于这个比赛,我也是很久之后不知道从哪路媒体上才了解到的),韩寒参加过新概念作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对了,那时候,XX征文的活动也很盛行——不晓得现在怎样了,虽然我从来都没试过。他的作文以“特立独行”广为当时的文艺青年所膜拜。好像,他就是现代的鲁迅。对当代的教育状况,韩寒更是不屑。后来听说他没再继续学业,依靠新概念作文的奖金,自己闯荡去了。然后成了名赛车手。韩寒的青春,是众多文艺青少年男女的偶像。我只觉他的言论很犀利,文风唯美得很——不知道得翻烂多少字典,读多少书,才认识并活用那些新鲜的词汇。的确,高中青少年时期是知识积累的高峰期。不管积累什么,都会在以后展露出来。
我想过自己会成为遇到过的很多人,他们都会随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但总会在梦里突然地出现。虽然我也说不清楚他们哪一点是我所想靠近的,但这点说不清的东西却会慢慢地内嵌在未来自己身上,慢慢自己竟会成为那样的人。其实青春时期的迷茫不是没有方向,而是不确定,或者不敢确定“那”就是我想成为的样子。就像是,一提起鲁迅,我就会想起一位瘦瘦的室友,在我眼里,他就是鲁迅的化身。一提起郭德纲,也会想起另一个胖胖的室友。一提起历史的厚重感,就会想起学历史的老乡兄弟,在他们身上,好像自带某种历史所蕴含的东西,它不同于哲学,甚至有时候,我会觉得,他们的脑子里可以铺展开人类的整个历史。一提起京东,就会想起班里的同学,因为她的名字缩写是JD。一提起计算机,就会想起学计算机的老乡朋友。一提起山城,就会想起民工模样的研究生朋友,因为他的家乡就是“山城”。一提起……很多很多。慢慢地,我确信了初中时的发现:人与人之间仿佛并没有什么不同,仿佛人的各种属性有固定的几种类型,总有一天,会遇到和过去遇到过的人身上有某种相似东西的人,或者相貌,或者声音,或者性格。在这一点上看,也许女娲造人是比照着几个模板来的。这样想来,的确很有趣。但仔细想来,类似的观念在两千年前也有人提到过了。所以,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