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五了……”女儿坐在车上喃喃自语,此时正值中午,我接她放学的路上。“周五开心吧?”我微笑地看着她。周五晚上有她喜欢的跳舞课,下课还可以和小伙伴们玩很久再回家,接着享受泡澡时光,再看电视看到困得睁不开眼,有时甚至看到睡着,由爸爸抱到床上。与别的母亲相比,我自认为对孩子要求不算苛刻。
“可是,时间都去哪儿了?”她接着问,言语中分明有些许无奈与伤感,我原以为她会因周末的到来而欢欣雀跃,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她,却已懂得感叹时光易逝。
想起我们小时候,却没有这种感受,或者是无暇念及。那时,在孩子眼里,学习文化课只是生活的附属品,我们会竭尽玩乐的本能和花样,来打发无聊的童年时光。
记忆里的暑假尤其漫长,这漫长的一天中,最漫长的时段又属午后,知了在树头聒噪,阳光惨白,年迈的父亲在午休(父亲比母亲大十几岁),母亲午饭一过就溜出去打牌了,她是最不能忍受孤寂的。于是陪伴我的只有一只独眼灰猫,自说自话的午后,只感觉很静很静,仿佛整个世界的寂静全都堆积在一个孩子的心灵里。
再大一点的暑假,我也和母亲一样,午饭后便不再待在家里了,找几个小伙伴四处玩,附近的山头都被我们爬遍了,哪里有山洞,哪里有石头阵,哪里有竹林,哪里有淡紫色的野菊,都被我们摸的一清二楚。也会爬上最高的山顶,俯瞰远处细长迤逦的江流,耳畔隐约有轮船的鸣笛声,似乎预示着未知的未来,也似童年时光一样悠远迷离。
小时候的时间为什么这么漫长?现在想来,大抵是因为我们的时间没有被规划,没有奥数和钢琴,没有被学业考试和母亲的催促裹挟着奔跑。而另一方面物质的匮乏和眼界的阻碍,使我们渴望翻越这些山和时光,突破这局促之地,去看看外面的纷繁精彩,我们急切地盼望着长大。
可是长大后的自己,才发现,努力生活时,倦意与疲惫随之而生,时间又在你不经意间悄然溜走,白天黑夜,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连孩子都感觉到了时光脚步的急促,这难道不是一件悲哀的事吗?我们努力地追逐,不敢懈怠一时一刻,为了预防自己的拖延症和懒癌,我们那么功利地,不自量力地与时间赛跑,最终收获了什么?更可怕的是,只要停下脚步,我们就后悔不已,似乎浪费了光阴是最可耻的行径。我们成了时间的奴隶,不再保有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甚至人格也变得机械世故,这恐怕是忙碌生活赠与的最大“收获”吧。蒋勋说,生活的美学在于抵抗一个字——忙。算了吧,别再一味规划追逐那遥不可及的幸福了,不妨偶尔”离经叛道”,停下来,活在当下,活在别处,生活不只是努力向前,还需驻足感受。
“一周虽快,可你学习了文化知识,每天还看了动画片,读了自己喜欢的闲书,不也快乐吗?”我回答女儿。
“我还想自制水晶泥,还希望有小朋友来做客。”
“你的周末很丰富啊,完全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