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字贯穿《论语》,那便是“仁”
孔子思想是中国差序格局的代表,《礼记》归纳其“格物 致知 诚意 心正 身修 家齐 国治 天下平”
格物,即扩散对事物的认识
致知,即把对事物的认识扩展到极致
诚意,即使意诚,使自己的信念透彻
心正,即一心追求君子之道
身修,即成为君子的过程
家齐,即使家中事务井井有序
国治,即让国家达到“治”的状态
天下平,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民莫不颂德于王
一步一步的推演,为人的一生指明道路.
用一句话概括《孟子》,那便是“仁政”
孟子以“人性本善”为基础,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且开创性地提出了“民本”的思想,提倡“保民而王”的为政理念
探寻这二者差异的原因,最大的出发点就是孔孟生活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战乱动荡但不至于公开反对周天子,看见诸侯们无视礼节,肆意妄为,孔子也因此提出了“礼乐治国”的为政方式,并为此周游列国十余年,然而不幸的是,孔子一生都未曾受过重用,但他留下来的仁道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今的人们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诸侯们已经无视皇室兼并他国了,战争愈发激烈,人间生灵涂炭,造成的结果就是国家之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动战争,同时人民的生产力直线下降,对此,孟子最先提出了“民本”的思想,硬是为当时的末日坎出了一条阔道.
孟子与孔子都是贯彻中国历史的灵魂人物,他们以其崇高的品质会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来告诉我们,一个人究竟怎样才是完人
才疏学浅,若有不正,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