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母亲做了发粑或汤圆、糍粑、馒头等新鲜食品都会让我们送一些给邻居们尝尝,邻居家在河里捞到大鱼或遇特别的菜肴,也会请我们过去吃,每蓬插秧收割季节也是互相帮忙。这种邻里情特别纯朴,已成为儿时美好的记忆!
自从建立小家庭以来,我们已相处了三任对门的邻居,我们住的是单元楼,通常楼上楼下的邻居见面就是打声招呼或点个头、一个微笑而已,但是对门的邻居可就不一样了。
先说第一任对门邻居哈,年龄与我们差不多,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新婚住房,比我们早一年结婚,也许是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大家相处的非常融洽。那时,对门是女主人兰姐父母在家里烧饭,兰姐的哥哥和姐姐带孩子一起在这里用餐,每天一大家子吃饭,令人羡慕。而我那时老公在乡镇上班,交通不便,只有周三,周五才回家,大都是一人在家吃饭,幸好兰姐常过来陪我一起吃,偶尔也会去她家蹭饭。随着兰姐孩子的出生,我们几乎天天都在一起玩耍,再后来我的孩子出生,我们之间又多了一个共同话题,远比亲姐妹在一起交流的多。
后来兰姐为孩子选择学校,卖了这套房,一家人搬到了另一个小区,就这样,我们从天天相处变成了偶尔周末相聚,再后来因孩子们学业繁重,成了年聚,平常有事打个电话,发个微信。现如今兰姐夫妇俩都已位于领导岗位,但我们从未陌生过,见了面,都是直呼其名,还似当初那般亲。
第二任邻居,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装修房子,买了兰姐家现成的二手房,简单整理后就搬过来了,这位女主人也是比我大几岁,我称呼她为平姐,那时平姐是乡镇的一名中学老师,每天早出晚归,她的丈夫在比较远的乡镇工作,隔三差五回来,生活日常、照顾孩子都是平姐的公公婆婆,刚好平姐的女儿与我的女儿是同年的,经常两个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就一起玩玩具,背诗。平姐的公公婆婆都是地道的农村人,非常朴实,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吃东西,老人都是准备两份,我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常也会买点或做点小吃给她们。特别感恩的是,女儿上小学后,经常自己回家,如到了下班时间我还没回去,两位老人就会给女儿盛饭吃。遇上加班或出门,一个电话打给两位老人就行了。
女儿上初一时,我搬家了,之后她们也搬了,虽然现在不是邻居了,但心里依然挂念两位老人,也时常去看她们,如今她们更像是我家的一门亲戚。
第三任邻居也就是现在天天相处的邻居,年龄长了我们十多岁,她们的女儿已结婚生子。因我们住的这幢楼是高层,一梯四户,每两户还共有一个外阳台和一扇共进出的大门。记得刚搬来时,就听说与我一层对面的两户已经发生了矛盾,老公不免有些担忧,没过多久对面的其中一户就把房子卖了,我想可能是实在影响到生活,否则装修房子那么劳心劳力,也不会轻易折腾。
为了更好地与邻居相处,我特意在共有的外阳台上定做了两组一模一样的鞋柜,并且与隔壁商量着从外阳台门那里换鞋,然后各自进家门就不用再换了,并且在外阳台添置了休闲桌椅,主动承包了外阳台里的卫生。就这样,外阳台成了两家喝茶聊天的好场所,周末的时候,两家门都是敞开着,只要关好阳台进出的门就可以了。就这样,相处三年了,没有任何矛盾,反而越来越像一家人了。楼上楼下的住户看到我们这样的布置和相处很是羡慕呢!
每个周末隔壁的女儿都会带孩子回来住两天,我也会想着做一些小吃点心之类的与其分享,有时遇上谁家有几盘不错的菜时,我们就会一起喝一杯,偶尔犯懒时,蹭饭倒是真方便。
有句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大概是我与邻居相处以来最深刻的体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