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
二、应象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5、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这一段是说:清阳之气为天,浊阴之气为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源于地气,云出自天气。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内走于六腑。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是说:浊阴之精,只有在真阳的气化作用下,才能化为云雾;清阳之云雾,也只有在真阴的凝聚作用下,才能化为雨露。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是说:雨都是从地气升上去的,阴虽降却主升;云出天气,阳虽升却主降。
“故清阳出上窍”,清阳之气,全在上面五官窍运化,同样,五官窍走的气,也是清阳之气。五官窍,是五脏的窍,五官窍清爽、均衡,实际上反应出五脏的运作良好。五官窍不通利,就是五脏的瘀阻,比如眼干,是肝病;嘴巴干,是脾不好;耳鸣耳聋,是心出问题,等等。“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即流清鼻涕,是肺寒。
为什么说流脓涕时病就快好了?是因为人体的自保功能启动了。启动了什么?启动了热,来赶这个寒,虽说寒极生热,但本质还是寒。这时可吃一些温热的药,帮人体驱寒,鼻子可能一下子就通了,若此时上金银花等寒凉剂,就会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这就是经脉与五窍的关联。
“浊阴出下窍”,这里的浊阴是指人体的代谢物,下窍、下焦走的是浊阴之气。下窍,指肾走前、后二阴,所以看浊阴之气看小便、大便。
凡是窍,一定是管出入的,清窍,走清气;浊窍,走浊气。道教把“养五窍”作为修炼要点,认为五窍为元气之贼,强调对眼、耳、鼻、口、神的修炼。主张“目不外视而视内,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鼻不闻香而呼吸在内,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而默内守,则意在脾而不从口漏;心不妄想,则神在心而不从想漏”。如此,把五脏神攒簇在腹部坤位,为不漏境界,这也是老子“君子为腹不为目”的真义。可见,养窍如此的重要!
丹道家还认为“九窍之邪,在乎三要”,主张守三关:三关是耳、眼、口。人容易受到耳、目、口的伤害,耳听声,终日听别人喋喋不休,则肾精动摇;目视色,终日看碎片文字,则心神驰越;口多言,终日言语无逻辑且怨气冲天,则肺气散乱。人要得清净之道,必固守耳、目、口三关啊!
“清阳发腠理”,腠理就是肌肤和皮毛,其实整个皮肤也是窍,也叫玄府。“府”就是空,所以皮肤玄府是最神秘的一个窍。阳气可以通过经脉宣发至腠理皮肤。如果你畏寒怕风怕冷、皮肤肿胀,或手脚冰凉等,那就是玄府这个“窍”出问题了。若皮毛被憋,可用麻黄发汗,若还微微有汗,没有全被憋住,一定会用到桂枝,因为这些全是在宣发腠理,只要辨证准确,药方一上,身体末梢一下就宣开了。
“浊阴走五藏”,浊阴,不见得都是阴邪,米饭、粥、菜,这些东西,也可以叫浊阴,它们被化掉以后就会被五脏收藏,何谓“五藏”?就是“藏精气而不泻也”,它收的一定是精华的东西,渣滓则给了六腑。
“清阳实四支”,清阳是用来充实四肢的。若四肢发沉、发胀都是因为缺少阳气。人老腿先老,就是因为阳气供给不到腿部了。清阳之气,全部在四肢、腿脚、胳膊,这些都是我们全身最活跃的地方,阳气足不足,就看四肢的灵活性。《素问·阳明脉解》说:“四支者,诸阳之本,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能登高,能望远,生命便永远鲜活。
“浊阴归六府”,注意:走五脏的浊阴,是指气血之“精”,归六腑的浊阴,是指气血所化之“腐”。这些“腐”要想成为屎尿,也得靠阳气气化,没有气化,渣滓也成不了香蕉便。人体气化,其实就干一件事,把生命里的所有东西都变成极精致的东西,一点马虎不得。生命,就是五脏六腑各守其位,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每个系统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
人这一辈子,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是为自己。学的东西消化吸收了,也是精,补自己;辛苦干活挣的钱,也是精,养自己,多余的,养别人。也就是“不足当自强,有余则分享”。
气化少,尿量都少,因为尿的生成也得靠膀胱气化。阳气不足,收摄不住,还会尿频。多思多虑,会使阳气虚损。少年想事少,阳气足,能够迎风尿一丈(约3米)。人老了,阳气不足,收摄力也弱,尿失禁的人就特别多,有人咳嗽一下,下面都有尿。老男人更是顺风都能尿一鞋。
为什么“尿失禁”女性多于男性?是因为男女自身的差异,男性本身为阳,女性本身为阴,收摄能力是阳的功能,女性的先天在这个方面就弱一些。女人之所以要蹲着撒尿,是因为女性基本以肺呼吸为主,唯有蹲着,肺气才能用上劲。而男性是腹部呼吸,所以站着撒尿,才能使上劲。人老了,肺气会比肾气先虚,所以女性尿失禁多于男性。但男性更难受的是前列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