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读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又重温了一遍《生死朗读》。对第一遍的剧情已经印象寥寥,只记得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影子。再次看一遍时,有很多问题激起了我的思考,有些问题我找到了答案,或许答案不是对的,有些问题我没有找到答案,或许没有答案。我想我会继续带着这些思考,也许在某个瞬间我会找到答案,会重新审视答案,或许能和你们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问题一:汉娜·施密芝为什么不辞而别?
一个是15岁的花样少年,一个是36岁的德国纳粹,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为一场意外的相遇产生了交集,并彼此温暖着对方。在某个早晨汉娜·施密芝突然不辞而别,留下独自伤怀的艾希曼。汉娜为什么离开?又去了哪里?也许汉娜只是找了个安静的地方过着一个人安静的日子。在和艾希曼短暂的欢愉之后,她意识到她和他之间的爱情是无果的,是畸形的,不可能长久,他迟早会拥有属于他那个年纪该有的恋情,所以选择了离开;抑或是她担心长久相处下去,自己不识字这个事实迟早会被揭穿,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她选择离开,也许在我们看来这构不成一个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后来汉娜在法庭上的表现看来,却也不是那么讲不通。那么从这么来看,汉娜是真心深爱过艾希曼的,一个不想在恋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为对方着想而选择离开的人,相信是真心爱过的吧。
问题二:自尊是否比自由更重要?
面对法庭的审判时,汉娜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宁愿撒谎承担下本不属于自己的重责,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识字的事实,为此被判终身监禁,失去自由。不识字这个事情为何如此令汉娜感到羞耻?自尊比自由真的更重要?
问题三:艾希曼为什么不讲出汉娜不识字这个事实,帮她澄清事实?
可能是不愿意承认和汉娜这场畸形的忘年恋,不愿意面对汉娜的离开对他的伤害,又或许是不愿意原谅汉娜作为一个德国纳粹的所做作为。
问题四:当汉娜被判终身监禁时,在一旁听审的艾希曼留下的眼泪中有多少是对汉娜的同情,有多少是对自己不愿说出事实帮助汉娜的自责?
问题五:汉娜被监禁期间,艾希曼给她寄录音磁带是为了鼓励汉娜还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为什么收到汉娜的回信却始终不愿意给她回一封信?
问题六:汉娜刑满被释时,在餐厅,艾希曼问汉娜她是否有花很多时间去回想过去,当她听到汉娜的回答是她怎么感受怎么想不重要,毕竟人死不能复生,艾希曼很失望,他觉得这些年在监狱的生活并没有让汉娜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和忏悔。究竟一个人对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进行回想有什么意义,一定要让自己背上心灵的枷锁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祭奠?或者汉娜并不觉得自己有罪,而是外界觉得她有罪她才觉得自己有罪吧,而如果她不认为自己有罪,却将自己毕生的积蓄留给火灾中幸存的小女孩,这是否可以说是善良?
问题七:狱中的汉娜收到艾希曼寄给她的磁带,重新燃起了希望,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学会了识字和写字,这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渴求还是带着对艾希曼的某种期待,如果她有期待,又是怎样的期待,她希望得到艾希曼怎样的回应,是和艾希曼在一起?如果当初她选择离开是因为两人之间巨大的差距,那么此时的他们不是差距更大了吗,她会对迈克尔抱如此大的期望吗,还是只是想坐下来聊聊心。或者她老了,白发苍苍,希望有一丝温情能支撑她活下去,不管这丝希望是否实际,她都把这丝希望当成是救命稻草,而救命稻草本来就不一定是能救人的啊。
问题八:汉娜工作认真,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她善良,看到患猩红热的艾希曼照顾他,并将他送回家;她求知好学,为自己不识字而感到羞耻,甚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做看守时都让别人为她朗读;她诚实,当所有被审判的纳粹都矢口否认自己未曾参与看守时,她供认不讳。就是这样一个人,被德国纳粹利用,觉得自己只是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受到法官审判,这中间的对错有几分,或许正像那位法学院的教授说的,法律不管对错,只管合不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