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柳岩首谈教育:父母砸锅卖铁培养孩子不是爱,而是逼迫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KVB2OY8zAsVcCuq-0AtZA
来源:爸妈进化论
作者:雪儿
一、标题分析:
标题贴上名星柳岩,并用了“首谈”字眼,突出明星柳岩一向以胸博眼球,现在第一次来谈教育,有点奇怪,所以会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后半句,给出文章想要写的主题,父母逼迫性的爱。
二:主题分析
父母倾其所有,其实却给了孩子无形的压力,这是一种逼迫性的爱。
三、开头和切入点分析
本文开头不明显,直接小标题来说明本部分我要讲什么,开头应合标题中的柳岩,讲明前因后果,说明柳岩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说。
切入点是因为柳岩在看了嘉宾视频中爸爸说的话,引出柳岩对小时候哥哥说过的话,从孩子的角度来反映出,有时候看起来父母为孩子付出很多,甚至到了砸锅卖铁的程度,并一直对孩子强调,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孩子,其实是无形中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
切入点引出本文要想表达的主题,父母逼近性的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四:结构分析
递进式
第一部分(引子):父母的苦终会成倍加压到孩子肩上
用柳岩在节目中针对嘉宾父母中的一句话,引出柳岩的观点:“父母砸锅卖铁培养孩子不是爱,而是逼迫。”
第二部分:砸锅卖铁的给予不是孩子想要的
用反面案例来证明,父母有时侯的给予,看似伟大,其实却给了孩子压力
第三部分:父母的伟大是孩子身上的包袱
用反面案例来说明,父母的不快乐孩子也不快乐,这种变相的付出给孩子造成压力
第四部分:最伟大的给予是彼此成就
此部分相当于方法论,给出正确的付出应该是什么样子
结尾总结性语句给出这种逼近性的爱真正的做法是怎样的,升华主题
五:段落分析
第一部分(开头)小标题:父母的苦终会成倍加压到孩子肩上
【案例】开头应合标题中的柳岩,讲明前因后果,说明柳岩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说。
柳岩在看了嘉宾视频中爸爸说的话,引出柳岩对小时候哥哥说过的话,从孩子的角度来反映出,有时候看起来父母为孩子付出很多,甚至到了砸锅卖铁的程度,并一直对孩子强调,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孩子,其实是无形中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
【过渡】我们一直都以为父母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竭尽全力,是应尽的义务,却从没想过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金句】我们只知自己苦,却不知这苦正成倍加压到孩子身上,崩溃的深渊正紧紧凝视着他们。
第二部分:小标题:砸锅卖铁的给予不是孩子想要的
【案例】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反面案例,指出父母高压之下的孩子会指出什么后果
【数据案例】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成本之高,体现出当下父母的通病,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却从来没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议论】倾其所有不一定能培养出才子,但一定能让这个包袱成为摧毁孩子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
【总结】多少家长都在干着“砸锅卖铁”呕心泣血培养孩子的人生大事,能有所成就固然高兴,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一但怀疑看不到希望,孩子的就成了倾泄焦虑的对象。
第三部分:父母的伟大是孩子身上的包袱
【案例】香港记者屈颖妍的案例来说明,家长不要在教育孩子上,把自己给丢失了,只有跟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议论】一个失去自我的父母永远都不可能真正面对自己的选择,只会不停地在孩子身上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而现实往往总是不尽人意,所以我们焦虑、狂躁甚至是怨恨。
【总结】父母的伟大没能给予孩子更大的动力,只是给他们平添了更大的包袱,我们放下一切本以为能推他们一把,反而是把自己的焦虑压在了孩子身上。
第四部分:最伟大的给予是彼此成就
给出方法论,应对本文主题的方法
【议论】唤醒孩子内心需要的不是我们一味的付出和丰富的物质,而是精神上的富足和正确的思想引导。
方法1:成就自己等于成就孩子
【案例】49岁舍管阿姨和儿子一起考上研究生的正面案例
【议论】董卿也曾说过:“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方法2:不过分焦虑,等待花开需要耐性
【案例】正面案例霍思燕的育儿观来说明此方法
【议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周期,这个与年龄无关,有的学习吸收快,有的却是属于后来居上型的,或许还有的孩子,其特长并不在我们所希望的领域,怎么也学不会。
方法3: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案例】陈美玲把三个儿子全部送进了斯坦福大学的故事来说明此方法
【议论】父母真正的伟大是给予孩子追求生活的底气、以及选择人生的勇气和权利。
【结论】为人父母要活得通透,不执着不强求,不问所得只管努力,孩子在这样一种坚定而充实的氛围里一定会实现最好的自己,勿需我们付出所有,他们的人生自会精彩。
结尾:为人父母要活得通透,不执着不强求,不问所得只管努力,孩子在这样一种坚定而充实的氛围里一定会实现最好的自己,勿需我们付出所有,他们的人生自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