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跟同事说过,自己在一个星期内读完了2本书,收获很大。同事以为我是在炫耀,还显露出不屑的表情,回了我一句:“你是在翻书吧?”
他这么说我也不奇怪,因为对于多数职场人来说,一个星期内读2本书确实有些困难,且还是在忙碌的工作以后。
30岁以前,我对读书没有太大的兴趣,除了念书的时候读了一些老师要求的国内外名著,其他的书籍我基本没有碰过。
30岁以后,随着职位的提升以及工作内容的变化,知识的匮乏让我感觉到有些吃力!
虽然看了很多手机上的文章与短内容,但是看完过后能记下了的基本没有多少。且网络上的内容,很难帮助你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顶多就是给你开开眼界罢了。
如何在忙碌的职场工作中抽出时间看书呢?如何将书中的干货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直到我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之后,我将书中的方法结合工作实际,找到了适合职场人阅读习惯的技巧。
以下我总结了4个步骤,帮助你提升阅读兴趣与效率:
1、为什么要阅读书籍?
人的大脑和肌肉功能很像,如果你不锻炼,不常用去使用它,它就会变得迟钝,甚至萎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短内容的流行,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认为,自己只要多看一些干货内容,就能够增长知识,就是学习了。
人们把被动的输入当做是学习,可这种方式其实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往往吸收的效果很差。
我更建议你主动阅读,把自己的薄弱点,或者工作中的难点找出来,然后再针对性地寻找相关书籍来深入阅读。
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不仅可以让你主动思考,还能更高效地记录书中的干货知识。
2、阅读之前先问自己3个问题
有人肯定会问了,看书就看书喽,为什么还要问自己问题?
我把阅读分为2类,一种是无脑阅读,一种是有脑阅读。
无脑阅读就像你刷手机一样,刷到什么就看什么,这还是属于被动输入。而有脑阅读就不一样了,我们在理清楚阅读的目的之后,阅读的效率就能大大地提升。
我通常在阅读前会问自己这3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
(2)这本书主要是谈什么的,以及作者的背景?
(3)我希望在看完后解决什么问题?
3、框架式阅读一本书
拿到一本书,你是从第一页开始,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一本书吗?
这样的阅读方法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效率不高!(当然,小说类的书籍我基本不看,可能不适合这个方法)
我在拿到书之后不会立马就开始阅读主体内容,而是会先阅读2方面的内容:
(1)序言/前言
从这个部分去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有些书籍的阅读是有其背景要素的,你得先有个总体认知,阅读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
其次,前言部分会有一些名人推荐,也就是他们看完这本书后的一些观点,也是能够帮你更好地了解这本书的方法。
(2)目录
大多数书籍的目录都是作者在写完书后才写的,也是对一篇文章各章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些标题基本就能涵盖书中的精华。
在阅读之前,我们已经想好了,将要通过这本书来解决什么问题。那么,在目录的标题中寻找答案是很好地方法。
没有必要从第一页开始阅读一本书,你可以选择你想了解的章节,先行阅读。这也能提升你对这本书的兴趣,避免一本书读过几页就放弃的尴尬。
4、巧妙记录重点
阅读还需要记录笔记来辅助记忆。
有做笔记的书籍,比没做笔记的书籍,记忆效果至少翻了3倍!
但我不建议你做逐字记录的笔记,那样太浪费时间,推荐你使用思维导图记录笔记。
我常用的方法有2步:
(1)第一步:
分章节记录,建立思维导图。将该章节的重点内容,以及自身思考的内容记录进去,每一章节记录一页纸。(阅读完毕一张后记录)
(2)第二步:
将所有章节的思维导图汇总成1个思维导图,此时不再翻阅书籍,凭各章节的笔记,来汇整这本书的思维导图。
将整理好的思维导图夹入书籍中,下一次打开书时,先看思维导图,基本就能回忆起主要的内容了。这种方法能更好地帮助你记忆。
当然,如果你使用九宫格记忆法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习惯了用思维导图,所以就不再举例九宫格的方法了。
除了以上4个步骤,我再给你1个小技巧,即:同一时期内,阅读同一主题的书籍!
比如,这个月想了解沟通技巧,你就去阅读与沟通技巧有关的书籍。全部阅读完毕之后,可对这些书进行对比,它们的观点、方法、联系各有哪些。
通常这样1个月下来,你就能很好地掌握一个知识点的内容了。
以上4个步骤和1个技巧你掌握了吗?喜欢我的文章,请别忘记关注我哦!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可馨职隅,职场内外,助你实现更高的价值!更多文章,请关注 @可馨职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