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的太多”
她靠着讲桌,望着我,眼里闪着光,缓慢而肯定的说,随即一笑。
这句话,落在那天课后时——我拿着修改后的特稿作业,去找了我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老师,带着一点点忐忑。
她个子不高,但当她看向你时,你总能感受到来自高处的压力。
那不是威严——她是一位笑起来很可爱的、很有亲和力的老师;那不叫清高——相反她有时特别接地气。
那种高,只是单纯的,你能隐约感觉到她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她的思维独特而深刻,她的见解独到而冷峻,她仿佛随便抛出的一句话就能让你想很久——最后可能也想不明白。
所以我忐忑。
她平常总是穿着一件粉色的外套,那天穿了件黑色的。
她按照惯例的,依然被一群学生包围着,“你们现在太着急了,总是以为我听懂了,然后我就能改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别着急,沉淀,沉淀下来。”——包围圈中有些词句飘出来。
我有些犹豫,但还是决定问了。
她看的很快,然后和我一起分析了我的作业。之后就回到了开头的场面。
她先给我打了一剂预防针——“下面我说的话可能有些扎心”。
她总是这样,在说出一些“大实话”前,总会体贴的做做铺垫。所以我也学会了提前做心理准备。
然后她看向我——“你的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那一刻,我好像浑身震悚了一下。随即“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杨绛说的”她笑道,有点狡黠的。
“但你的想法又很多,所以你驾驭不住。”紧接着,她说。
2、没玩、没谈(对象)、也没读书,时间呢?
这是真的,高考之后,一切都变慢变松散了。
在大学里除去课业要求的书,我自己读的书真的少之又少,甚至有时课业的书也没能读好。
而现在,年龄徒劳的增长,而读书没有跟上 这一点,就写在我的脸上,暴露在我的文章里。
我不追剧,不看综艺,不看动漫……至少这样大块的、自我娱乐的事,大学以来我几乎不做。
我很努力的回想,我把时间用在哪了——但是我想不起来。
然后我知道了,偷走我时间的,正是我对时间的不珍视,换句话说,叫懈怠。
这种懈怠,会降低我做事的效率,消磨我勤奋的意志。
所以我一直被DDL牵着走,榨干精力,又占据了全部的时间。
没有生活,没有自我,所以没有时间,也没有读书。
其次,则是阅读始终没有成为我的习惯。
如果那天读书像喝水吃饭那样,顺理成章,不可或缺,那么我就不会觉得,自己需要挤时间读书了。
3、“读一本书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文科的学习,是要看这些理论的推导或者创作过程的。它不是观点。这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文科很难。”
她总是这样说,有些忧虑的。 她看我们的时候,很容易有点忧虑。
这出于长者对后辈的关怀之情,也出于一位老师的赤诚之心。
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样的忧虑有些滚烫,又有些冰凉,所以我上课之后总会焦虑一阵子,不过这样的焦虑总归是有益的。
“别着急,要慢慢的积累,慢慢的沉淀下来,这不是一下子的过程。”
“加油!”她笑着说,小拳头向下挥舞着,是很有朝气也很体贴的动作。
我笑了笑,然后赶着去上了晚课。
这件事发生在2020年11月5日。但即使过了几天,这句“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的太多”还是会时不时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其实之前我也曾听过这句话,不过这次却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了,附带着当时的声音和画面。
没有落到实际前,一切就都是空想。所以,我选择开始了日更挑战。让读书,从现在开始。
这时候就很感谢简书这样的平台,它精简了一切文字之外的东西,让思想变的纯粹。
我也不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排版、去纠结。
就是输入与输出,就是分享与记录。
这几天收到的勇气太多了,多到让我可以坚持去做很多厉害的事情,比如加入日更挑战。
“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的太多。”
我分些勇气给你!总之,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