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独立小学霸,从沟通开始》-分享型
提纲:
一、开篇:
二、从自我开始(发现问题)
三、我曾经遇到了什么难题(尖锐问题)
四、边讲故事边解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表达感激之情(主题升华感召)
六、收尾(课程推荐)
初篇:
一、开篇:
大家好,我叫欣欣,我的名字因陶渊明的诗词而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我的这个名字特别符合我的气质,大家觉得呢?
今天非常开心,能够在这里认识大家。很开心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跟大家一起交流育儿路上的辛酸苦辣,那我自己呢是一个普普通通读上班族,虽说算不上996,但在上海靠自己赚钱养家养娃也并不是易事。
无论我们现在是上班族还是自己做生意等等,现在这个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要努力工作,作为父母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好好带娃。而当下在这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时代,对父母而言,孩子的学习,是全家最重要的大事。
大到买学区房,小到报哪个补习班,都让我们的神经紧绷,生怕哪里出了问题。再加上每天家长群的被点名和孩子的学习问题,每天处在这样的压力和焦虑中,真的有种过不下去,上辈子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要受到这样大折磨大感觉。
所以,相信今天大家肯来花时间听我的分享,也希望能够通过交流,来了解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真正的为自己学,成为父母放心的小学霸。那么我今天分享的主题就是《培养独立小学霸,从沟通开始》
那我的分享大约40分钟的时间,后续会预留十分钟,跟大家交流和答疑,当然整个过程中,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提出,希望今天我们彼此都有所收获。
二、发现问题:
相信很多身边的朋友也会有这样的感触,就是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以前,也就是差不多6岁前,作为父母跟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还是非常融洽的,家里一片祥和,其乐融融。可是一旦踏入大班,确切的是开始教孩子写字,认字、拼音等等开始,家里就开始一团乱麻,每天都觉得日子过不下去,濒临崩溃。最常见的是哪些问题呢,
举个例子,我们会发现很多很多家庭有这样的一些问题:
1、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一天24小时盯着孩子学习,我们白天要拼命工作赚钱,晚上回家就要催熊孩子写作业,而一旦开始写作业,所有的痛苦就来了,作业拖拖拉拉,磨磨唧唧,不是修铅笔,就是找橡皮。
2、有时候你教他,他还跟你顶嘴,作业还没做,就为怎么做什么怀疑半天还有些孩子压根就不知道留了什么作业,你问他今天学了什么?他也答不出。(故事1:同事家孩子,小学一年级,总是记不全老师留的作业)
3、如果作业有背诵古诗或记忆单词之类的,你教了十几遍,孩子还是记不住,这时候为了不打孩子,父母甚至把自己的手用绳子捆起来。(故事2:网上的例子)
4、还有些父母可能自省度比较高,也会尝试着压抑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聊聊天,可是却发现孩子除了说不会以外,其他的都不会说。
5、最愁人的还不是上面的,而是当你微信问问别人家,看到听到别人家的孩子自主自律的学习,再看看自己家娃,你内心估计是更抓狂,更崩溃。
6、有时候你想教育他,告诉他学习是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他会告诉你,当个小区保安也挺好的,送个外卖也挺好的。
我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的去学习,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学霸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是事事不如人。特别是我们在工作上已经焦头烂额,每天到家都得八九点了,还得管孩子学习,更是身心疲惫,倍感无力。目前这样状态的大概有多少朋友,可以举手示意我下。
三、尖锐问题
那么相信我们每位父母在迎接孩子来到这个家庭时,都是无比欢喜,相信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小天才,独一无二的。充满无数可能性,我们也见证了孩子3岁前一切的成长。他们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学会了自己穿衣吃饭,学会了保护自己等等。
而以上这些种种问题所导致的孩子的学习一塌糊涂,进而引起父母的焦虑焦灼状态,最终我们的亲子关系无比紧张,甚至有些家庭到了剑拔弩张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大家静下来可以问问我们自己,试问每天孩子在这样一种沟通状态下,他怎么能够安心投入在学习上。他所有的精力可能都想着如何应对父母的责问和批评。他可能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已经失去了学习了乐趣和兴趣,在他的心里学习早已经被定义为痛苦的事。
而作为成年人,都非常自信于自己的一套理论,不学习怎么能应对未来的生活呢?毕竟我们这一代无论是70、80、90后都是这样经历过来的。所以父母一心为孩子,而孩子其实并未接收到这样的心意。
所以从天才变学渣,其实真正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个家庭亲子沟通出现了问题。
那么我们该怎么跟孩子沟通,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热情?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呢?
四、分析问题
在《非暴力沟通》的目录里面有段话,对我们做父母的也是一段提醒。它是这样写的: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学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所以我们跟孩子的沟通真的非常关键,如果我们一直用错误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只会把学习的事情当作是父母的事而不是他自己。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十几年年,他一直把学习当作父母的事,父母的期望,那么他以后学任何东西都觉得是为别人做的。
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是喜欢学习。
大家可能会说你搞错了,大家可以先不着急反驳我,而是回忆一下。
孩子来说,学习是很自然的事情。婴儿就在以惊人的速度学习。就语言方面来说,他们在两岁左右就可以从口齿不清、哇哇大哭、咯咯大笑到变得可以说话。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包括你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有“教”孩子如何去做这件事。你不去教是因为你根本不会,因为学会说话这件事太复杂了。那么婴儿是如何学会说话的呢?他们天生具有这种能力,而且他们喜欢学习。他们通过聆听与模仿你和周围的人,学会了说话;他们通过观察你鼓励的笑容,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鼓励你。他们学会说话,是因为他们想说,而且他们能说。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会为了热爱学习而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和知识,因为他们想学,而且他们能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到了上学的年纪,该学习的黄金时机,孩子反而不爱学,不主动学,学什么好像都特别难呢?
大家可以静下来想想或者对比下,在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和现在孩子学背课文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前后有什么变化?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我们还是那个我们,人没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再问大家一个扎心的问题,看着现在长大了一点的孩子,你觉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吗?你能时刻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和渴望是什么吗?
当这些问题你的回答是不知道的时候,我想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与孩子之间沟通吗?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吗?我们与孩子之间更多的时候是相互理解和了解,还是相互伤害呢?
我自己而言,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在与孩子沟通上面总会感觉特别无力,比如开始背古诗,我会因为孩子没有背下来而生气发火;比如孩子不肯按照我说的去把讲过的故事复述出来;比如孩子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改变,让我左右为难等等。当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发现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跟他沟通,让他知道学习很重要,让他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我开始寻找如何跟孩子沟通的方法。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想趁着难得的时间教孩子被古诗,可是教了几遍也记不住,我自己都背下来了,可他还是记不住,我先是苦口婆心说教,然后看没有改观,就开始发火,孩子在我的愤怒下是开始用心背了,可是事后我发现,这样的沟通,简直就是一种犯罪,完全没有跟孩子有一个良性的互动,而只是一味用自己认为的好来压迫他,可想而知,如果一直是这样的一种亲子沟通方式,孩子就会被我变成一个为了讨好妈妈而学习的人。(故事3:这个是自己经历的故事)
通过这样段经历,我发现自己跟孩子沟通特别无力,也就是在这个无力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心理学,认识了洪老师和李老师。当在学习中慢慢看清楚自己和儿子,我才发现我们平时看的那些情绪管理、情商打造、不吼不叫教育孩子等等这些观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也开始切身地感受到孩子虽然年龄还小,但当他过了3岁已经慢慢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孩子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同频共振对等的沟通。
五、解决问题。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与孩子之间读对等沟通呢?这里我们就一定得说心理学里边的冰山理论。这座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心理学派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冰山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整个人格就像一座冰山浮在大海上一样,水面以上露出来的是我们的行为,水面以下是我们的需求。
孩子学习也是这样,水面以上是他的行为,水面以下是他的需求。
当孩子说他不想学的时候,你如果直接去改变水面以上的行为,你告诉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你要快点学,你要去学。”表面上孩子可能当时也去学了,去写了,可是从根本来说,你会发现孩子内在的动力并没有改变,明天又是如此,日复一日。
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水平面以上的部分,也就是我们显现的,有意识的行为,而实际90%以上的潜意识在操控我们,都有哪些的我们可以从上往下一层层的看下去。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当我教孩子数独的时候,我说了很多遍的问题他还是重复在做错时,我就会很不耐烦地说,不对不对,怎么又错了。(故事4: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这个例子中,行为上是我说:不对不对,怎么又错了。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自己感受到的是什么?(冰山图)
是不耐烦和不开心,我的应对方式是:指责。
是什么原因让我不开心了呢?是孩子放错了数字让我不开心了吗?
孩子又做错,并不是我不开心的原因,真正能让我不开心的是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不开心的原因是,我有一个观点,如果孩子又错了,是不认真学的表现,是对我不尊重的表现。我教了好多遍,你还是错,你把我的付出置于何地?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能让你不开心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己,如果你坚持认为别人和外界上你不开心的原因,那就掉进了自动化模式之中,忘了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孩子放错了不是问题,如何看待这个放错的行为才是问题。
如果我把孩子放错了数字,不认为这是对我的付出的不尊重,而认为是一个几岁的小朋友比较正常的一个情况,我的情绪就会好很多,这就是别人常说的一念之间,一念之间的愤怒,让自己坠入心灵的苦难,一念之间的喜悦,让我们能够接纳孩子,允许孩子。
我想可能此时此刻你会留意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凭什么要这样想,而不是那么想呢?从一个理想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的,但是真正的生活中,往往是我的想法影响了自己,而不是自己去决定那个想法。
那么继续探索,是什么影响和决定了我们的想法和观点呢?就是冰山的再下面一个层次,期待。
期待的意思是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对我自己,对身边的人,和别人对我,都是有一些期待的。而这些期待都需要我们一一去满足,或者去放下。
我最初让孩子学数独,因为看着我表姐家读娃学,我觉得不错,就买了工具让儿子学。可以说从买了开始,我对儿子就有了一个期待,我期待他学了就会,而且可以有很好的思维逻辑能力,而且我也期待别人说我是个厉害的妈妈。(故事6)
在这样的期待下,后来我发现孩子一做错我就生气,孩子也很失落,从最初读喜欢,到越来越不喜欢,我忽然意识到,其实我让孩子学,只是在满足我内心的期待,而完全没有去考虑孩子。后来我及时调整了自己,还是学数独这件事,但我对孩子的期待是另外一种,我期待孩子在学数独中感受到快乐,真正让数独带给他一种数字的奥秘,这个期待就会影响我产生新想法,孩子又错了,是还没有掌握的表现,他既然还愿意做,说明他还愿意去学习和探索,我要反思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或者自己的表达是不是还不够准确,孩子还没理解到?这样的想法会让我们回到学习的本身,去探索更多的方法,而最终实现双赢。
那么在期待的下面,还有一个层次是称之为渴望的部分。就是作为一个人,我们都有相通的渴望啊,我们渴望付出被人看见,我们渴望被爱,我们渴望被接纳,我们渴望被认同认可,渴望自己是安全的,渴望着自由、智慧、平等、尊重、独特等等。
在给大家举个例子:
孩子爱玩电子游戏,不写作业。那么我们接下来看看孩子和家长的两座冰山是如何在真实运作的。(画两个冰山图,一个是父母的一个是孩子的,然后分别讲解)
孩子的行为:每天沉迷在游戏中,但就是不好好学习。
家长的行为:唠叨,数落
孩子的感受:太烦了,非常对立排斥父母
家长的感受:生气,愤怒,甚至无奈
孩子的观点:我是个不好的人,我是一个讨厌的人
家长的观点:玩游戏是不好的
孩子的期待:我期待父母能够看到我的优点。我也知道游戏上瘾不好。
家长的期待:期待能够劳逸结合,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孩子的恐惧/渴望:我渴望父母能够给我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我能够自主的安排自己的事情。(比如一个八号)
家长的恐惧/渴望:渴望孩子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事情,如果一直玩游戏,就没办法考学,没办法找到工作,不能养活自己等等
当按照冰山模式去进行不断深入的沟通,会发现,其实孩子和父母的渴望并不矛盾。大家都是向好的。
生而为人,我们很多的渴望是相通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渴望爱,渴望自由,渴望智慧,渴望接纳和理解等等,可是对于每个人对渴望的着重点是不一样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现代人可能已经不陌生,因为网上,微信里,甚至我们很多大学辅修课程里都有九型人格的课程。洪老师录制的22小时的《九型人格与职场心理》的通识课,就在1000所大学里面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还有纳入大学教育的学分体系。
那么九型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智慧体系,说她老,是她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说她年轻,以科学的方式传播九型,从国际大师海伦.帕尔默老师算起,也不过30多年的时间。
如果用近代积极心理学的眼光去看的话,她跟所有性格分类工具不同,比如色彩心理学、mbti\disc等,都是在行为或者价值观的层面分类,而九型时在渴望的部分就发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完成的使命就是不同的,要满足的基本渴望是不同的。
透过冰山模式,我们终于有一个可操作的方法去从上到下,跟孩子聊天和交流,然后一层一层地看清楚,看懂,在加上九型的学习,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我们自己的孩子的内在对世界,他的人格深处与生俱来的渴望。这样在我们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沟通才有效果。
如果我们每个父母能够掌握和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冰山,了解彼此内心的渴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跟孩子沟通,一定能够激发出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我儿子第一次碰到不想学的情况是教他背弟子规,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弟子规的解读,我觉得这个很好,用非常简单的三个字三个字的韵律把如何做人说的非常清楚,一是孝顺父母,二是敬爱兄长,三是谨慎诚信,四是博爱众人,五是亲近贤人,六是学习文化。(故事7:自己的经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我和孩子背的过程中,有些内容容易理解好背,但有些内容他说了很多遍就是记不住,甚至跟我说,妈妈,这个太难了,我背不下来,不学了。
我当时没在意,你知道吗?我当时就说:“没事,咱们多背几遍,你一定能背下来的。”你知道吗,我说完这句话,孩子就急了。孩子立刻就说:“不行,我背不下来,我永远都背不下来,我讨厌背,我不想学了。”
当孩子这样的态度,我内在的反应怎么这么轻易放弃,如果我按照这样的认知去评判,我接下来说的话一定是指责的。然后我赶紧去想我刚才跟他的交流中有问题。问题在哪呢?
我们很多父母都知道同理和共情。你跟他在一个频率上,你说的话他才能听得进去。
他说背弟子规太难了,他学不会。我说没事,多背几遍,能学会的。他为难,我轻松,我说的话他能听吗?所以,这时候我就明白,不能这么跟孩子讲话。这时候我应该跟孩子同频共振的交流,站在他的角度去体会他当下的感受。
孩子觉得难背,有了情绪,我这样对他说:“这段真的很难背,我们刚才已经多了很多遍,也背了很多遍,但好像就是记不住,确实很难。”当我一理解他以后,他什么反应?他说:“是,真的好难,我学不会。”
这个时候孩子有了情绪,我们都知道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于是我说,这样吧,刚刚也背了一段时间,我们先休息5分钟,等会儿我们再看看。
过了一会,他的情绪好一点,我问他之前背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他说很开心,觉得自己很厉害。我接着问他,如果今天能够把这段很难背的背下来,将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说会很开心。然后他说:妈妈,我想背的,可是就是背不下。
这时候我们就要看那座冰山。冰山上面说的那句话是——我不要背,我永远背不下来,讨厌背。
但是,冰山下面他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他说的是——我想背下来,背不下来的感觉让我难受,如果背下来,我会很开心。所以,每一个不想学不想背的下面都是一个“我想要背下来”的力量,我们看到下面这部分力量,看到下面的需求,我们才能说对话。
这时候我就跟孩子讲:“这段很难背,但你还想背下来,背下来会让你开心,是吗?”
孩子说:“对。”
后面我就说:“你这个劲儿就让我想起来你学数独时候,最早学的时候四宫格都觉得难,但你坚持学,后来六宫格,九宫格的都会了,是不是。”
孩子说:“是。”
我说:“儿子,那么学任何一个事情,大部分时间是一下子就能学会,还是会练习一段时间能慢慢学会?”
孩子想了想说,可能是慢慢的学会的,
我赶紧说,是啊,学东西都是有个过程的,那么我们先不着急下结论,再背背看呢?你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想学会的对吗?
孩子说:那我再试试。
事实上刚才这几句话在干嘛?这几句话其实我干了三件事,第一就是看到他内在想要背的力量。
第二个要说的是,把过往成功的经历——学数独的成功经历,引出来,数独那么难你做到了。孩子说,是。我说,这次你也要那样做,对吗?把那个经历、那种成就感、坚持后的力量给他迁移过来,让他在这次用得上。
第三块其实说的就是——弟子规很难背,但你愿意坚持,对吗?这次虽然也会碰到困难,但你会咬牙坚持,对吗?孩子说,是。什么感觉?孩子做好了承诺,做好了准备,做好了决定,他想要用一段时间的努力把弟子规背下来。
所以,我们看到,其实孩子的学习力量的激发,它是有它的套路的。我们看到这份力量以后,我们要去肯定这个力量,把别的方面成功的经验拿过来,迁移这个力量,之后,我们引导孩子作出一个在困难下要去坚持的决心。
后来很快我们就背下来这段,然后通过给他录制视频,更加强化他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而且最有趣的是,只要“这次我背不下,但我坚持背,后来背下来了,我有了信心”,下次这个信心是可以迁移的。“碰到其他困难我不会,我也立刻去问,我怎么才能学会”,他就一直都会有信心。我们把这个称为心理免疫力。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他说不要学,不是真的不要学,我们要让他有动力,就要去看那座冰山下面的需求,他想要学会、他渴望学会的力量是特别重要的。所以,在整个陪他学习的过程中,你在培养动力的过程中要一直去看他的冰山。
他的冰山里边会有他想要学会的力量,会需要成就感,会需要胜任感,会需要完成任务的时候的愉悦感。
所以,孩子的本能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喜欢快反馈,我喜欢快乐、愉悦,但孩子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本能,就是想要学会的这种征服感、胜任感,我们帮孩子去掌握了,孩子就会越来越爱学习。
实际上,家长陪孩子学习一定得真实,别说假话。比如孩子那块说他不想学的时候不要说“不,你想学”,那不行。我们也不要安慰他说:“孩子你挺棒的,没关系。”
孩子现在处在“我想学,但我真的学不会,我很痛苦”这种真实矛盾中,家长就要去看到它难在哪儿,把他的难帮他解决掉,孩子就能跨过困难去成长,实现能力的升级。
我特别喜欢一个故事,是一个印第安的故事。一个印第安的年轻人问智者:“智者,我的心中有两匹狼,它们一直在争斗,有一匹狼自私、贪婪、凶狠,另一匹狼勇敢、有爱、真诚,它们两个每天都争斗不休,您觉得谁会赢?”智者看着他说:“你喂食的那匹狼会赢,你喂食哪匹狼,哪匹狼就会得到强化,它就会赢。”
实际上孩子学习也一样,他心中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我想要学会”,一个是“好难,我不想学”,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哪个力量,哪个力量就会赢。
五、升华主题/表达自己感激之情
今年我自己的变化也特别大,随着九型和心理学对学习,让内在的自己更加有自信有力量。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先分享这些,九型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学习。冰山模式教我们学会沟通的逻辑和层次,去有机会了解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学了九型疗愈认证课程,我最大的收获是我发现每件事,我们内心的每个想法,甚至说每句话时内心都有一份期待,因为有对自己的期待,有对别人的期待,还有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当有些期待能够得到满足时,我们会觉得自己非常有价值,生命会充满意义,然后对自己有了一份评判,觉得自己是对的,接下来就会出现开心愉悦的情绪,而反之,当我们的期待没有被满足时,甚至被轻视或被无视时,我会觉得自己非常失败,受挫,无价值,认为做错了,我们会生气会愤怒。
由此我开始真正发现自己情绪的由来,才会有更多的选择去左右自己的行为。因为怒气终归时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平静的语言沟通也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沉默也一种,我们因此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去面对同一个场景或问题,这也是洪老师一直所说的觉察。
有这样一个九型学习对成长团队,首先非常感谢洪老师和李老师,这种团队学习和成长的效果,是我们单靠书本和音频视频课无法收获的。比如很多方法我自己也曾经看过听过,可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真正去用。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办法靠个人的力量从根本上看清楚问题。透过九型的学习,教会我觉察。时时刻刻能够关照自己的内在,向内求。
第二个感谢的是九型文化平台,成全我影响更多父母的斜杠实践心愿。通过学习九型,我自己收获成长后,也希望能够帮助和影响更多的朋友,而在李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真的可以把自己的心愿付诸行动。
最近看一本书《思维的囚徒》,有一点很大的触动。到底每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比如当我们经历了一件可能很痛苦、压力很大,或者可能相当喜悦的一件事情之后,你问问自己:我从这件事情当中学到了什么?我是怎么处理的?我有哪些地方可以处理得更好?这个积攒的过程,就是我们在不断地找到意义,并且把握它的过程。书里有一句话很重要,意义不是所谓重要的事情,而是与自己的核心本质或者真实本性达成的共鸣。意义是你与自己的真实本性或者核心本质达成共鸣的那种感觉,这个叫作有意义,而不是那个事情本身。
所以生命不仅仅是任务,还是使命,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老天爷给我们的任务,你必须走完这一趟,别人都走完你也得走,而是你有一个使命。什么叫使命,你打算把这条命使在什么事上,这就叫使命。而今天的分享,希望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九型,就是我当下的使命。
最后非常感谢在学习九型过程中认识的每位朋友和此时在现场的每个注视着我的朋友,是你们给了我这样一个分享交流的机会,是你们给了我这样站在台前的勇气。
六、呼吁大家一起学习九型:
其实我今天分享的也只是九型学习中冰山的一角,透过九型,能够让我们做父母的更多的了解自己,更多的读懂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到来有着自己的使命和人生意义。而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就是在他们还没有能力看清自己看清事物本质时,给予他们一些支持和陪伴。我们甚至有时很难理解孩子,因为孩子有着自己的人格。比如1号小朋友,天生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小大人,他们比其他型号的孩子要懂事的早,很多时候就像个小大人,他们非常自律,非常喜欢评判对错,他们用对你的评判来告诉你,你在他眼中的重要程度,他们有原则守规矩,要求很高,甚至有些吹毛求疵,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勇于承担责任,想改革一切不完美的事。他们会时常压抑自己人性中不理智的一面,怒而不宣。
当你能够看到这些,你才稍微懂了一点孩子,为什么他总是写了擦掉,反复写反复擦,总是脾气很大,对自己失去耐心等等,当你看到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完美的追求,我想你一定会少了些气愤,多了些疼爱。
还有二号小朋友,从小就非常懂事,她们总能看到别人的需要,而忘了自己的需要,他们非常有爱心,会处处帮助人,而正因为渴望中别人的赞赏中找到被爱的感觉,父母才要实时提醒2号小朋友,要记得爱自己,唯有自己感受到满满都爱,才能有余量去爱别人。
特别是2号的女孩,如果她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未来成家找老公,也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和难题。而如果我们能做她们小时候就有正确的引导和支持,相信也是对她们未来负责.
如果你也想像我一样了解九型,希望能够读懂自己,了解孩子,真正的关心爱人,那么欢迎你来一起学习。在这个长寿时代,我们每个人唯有不断的终身学习,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充实,外在更真实。让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不再剑拔弩张,不再冷战沉默,让每个孩子能够拥有遇到懂他的父母那份幸福感。陪伴他成长。
希望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能发自内心对爱自己,爱孩子,尊重孩子的特质,从学习心理学开始,从沟通开始,最终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够独立自发的爱上学习,爱上生活。
备用案例一:
美朵同学分享5岁孩子之间的一个沟通故事,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参加会议,但是孩子没人管就要自己同时带着一起到工作的地方。大人在忙的时候,孩子会显得很无聊,于是会走来走去,发出声音等等。大部分的家长可能会给孩子下命令,或者更严厉地要求孩子坐着不能动等等,但是美朵的真实经历分享出来,让我们觉得这样的沟通真的太智慧了。美朵没有命令也没有严厉的要求,只是把孩子悄悄的叫到身边,跟他说,非常感谢孩子能够体谅妈妈,很无聊很没劲的,但依然能够陪着妈妈。孩子当时的反应是哭了。
因为我们看到了孩子,平等的体会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也能够同样的感受到我们。所以下次大家可以试试,类似你希望孩子安静的时候,通过沟通,通过看到他而真正的做到互相理解。
美朵自我分享原话:
今晚和李老师一起去小学给家长们开家长会,孩子也一起跟着。孩子的整体表现应该说很好很好了,基本没有发出什么声音。中间有一段时间,孩子稍稍和我说有点无聊,走到教室的外面,然后又进来站在讲台上冲着我做鬼脸,整个一年里的家长都看见这个小鬼。当下我的感受是并没有办法走过去把他拉回来,还好自己并没有焦虑。稍稍的做手势告诉他过来我身边。来到我身边以后我就抱着他,然后在他耳边说,宝宝,妈妈知道你有点无聊,所以你才会走来走去。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所以才会陪我来工作,谢谢你。瞬间这个小鬼就靠在我的肩头哭了。我的感受是,也许是因为我看到他,并且同理了他的情绪,就放松很多了。他也知道在讲台上那样不太好,因为我的没有责怪,并且看到而放松。
整个过程真的是让我感觉到只要看到他,并且同理他的情绪,孩子就会从心理被关照到,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不需要后面太多的指令。也想到洪老师在课堂里说“惜令”。怎么做到真正的“惜令”,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不仅仅是从主观上保持觉察,应该也是需要看到孩子,看到需求和他的努力付出,才能真的做到惜令。
孩子真的会给很多很多的感动。对于一个5周岁的孩子,能在一个场合里保持这样的安静应该说很不容易了。确实常常的自动化反应是会直接指责“跟你说了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却真的是没让孩子感受到,其实我是能感受到他的付出和爱。所以保持觉察和同理情绪有多重要。只要情绪被看见了,孩子自然就会靠近我。
李老师的反馈:两个小时吧,校长讲话,加上我们讲课,两个小时的耐心,对孩子来说,确实待不住了,已经有情绪了,稍微关注一下他,处理一下他的情绪,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就会更好了
备用案例二:
关于目前引起社会关注的青少年跳楼问题。一个天真浪漫的孩子,本该快乐阳光的年纪为何会选择这样残忍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父母双亲的精神生命。中国老话叫养儿防老,虽说我们当代父母都很优秀,不需要指望孩子来养老,可发生这样的事,在别人身上是故事,在自己身上就是事故。而这些事故的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问题?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亲子沟通出了问题,孩子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父母也不知道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无助。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孩子带着情绪,又怎能全心投入到学习这件事呢?
备用案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