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扫墓记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二校黄屋坪路校区五(2)班 刘福昊
大年初一的早上,天还蒙蒙亮,我就被妈妈从暖被窝里拉了起来。眯着眼,我不解地问道:“我还想睡觉,这么早叫我干嘛?”妈妈笑着解释道:“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们要去给先祖们‘拜年’。”
听了妈妈的解释,我便马上想起以前爸爸曾对我讲过,家乡有一个风俗:在大年初一早上,吃过汤圆要去给先祖们“拜年”,在与先人“团圆”的同时以求先人的保佑。
等急忙穿好衣服,吃好汤圆,才发现亲戚们都已经在外面等我们了。这时,我才知道不只是我们一家人去,而是和同房的亲戚一同去。提上早已准备好的冥纸、蜡烛和香,还有鞭炮,大伙儿就排着队,哼着歌,有序地走着前往墓地。
走在田间小道上,不久就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在竹子的下面,有两座石头堆起的坟地,看起来就像两座小山,墓碑上的字已经看不到了。“这里葬的是谁?”爸爸告诉我:“是我们所知道的最老的‘祖祖’,是他们最早在这里居住下来,繁衍后代的。慢慢地,人多了起来,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村庄。由于大部分的人都姓刘,所以就叫‘刘家嘴’,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
说完,爸爸来到坟前,先在坟头先点了三根香。拜了三拜后,又拿了一对蜡烛点着,最后把香和蜡烛都恭恭敬敬地插在墓碑前。爸爸让我跪在坟前叩了三个头后,就开始烧冥纸和放鞭炮。做完后,我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爸爸笑了笑回答道:“这是纪念祖先的传统。点香燃烛是把祖先‘惊动’,请过来享用香火。在中国人的语言中,‘三’和‘九’都是指多,燃三根香,叩三个头,代表后辈的虔诚和对先辈的敬重。冥纸则是祖先们能在另一个世界使用的‘钱’,以烧形式寄过去……”
就这样拜了七八个坟地,最后,我们来到了一片油菜花的边上——这里葬着我的爷爷。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个头不高,瘦瘦小小的,总是喜欢一个人点着一个烟袋。爷爷很爱我,只要知道我们会回老家,每次爷爷总会先准备好鸡、鸭等好菜等着我们。爷爷还会带我出去放牛,当我走不动时,就会让我骑在牛背上,爷爷就牵着牛慢悠悠地走回家。记得有一次在老家吃饭,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爷爷看见妈妈要打我的手,急忙挡在我的前面:“算了,小孩不懂事……”想起和爷爷的点点滴滴,想起爷爷的慈爱的面容,想起再也无法见到爷爷,再也无法在他怀撒娇……我的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了出来。爸爸和叔叔一边点香烛,还一边和爷爷说话。因为有点远,声音又小,加上到处鞭炮声此起彼伏,说的什么就听不清了。妈妈和婶婶则忙着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在祭扫完所有的墓地,准备回家的时候,我们每人还都带了一根柴回去。“现在都不烧柴了,带回去干嘛?”看出我的不解,奶奶大声叫喊了起来:“带‘财’(柴)回家,带大‘财’ (柴)回家喽!”(指导教师:钟华奇)
教师点评:
习作取材独特,构思精巧:
一是题材新颖,一般人写扫墓都是清明、冬至,他们的习俗却是大年初一;
二是风俗奇特,除了通常烧香燃烛等祭拜外,他们还必须同房一起去,大年初一去,回去时还要带柴回家;
三是详略虚实处理得比较好,重点突出。重点写扫爷爷的墓,而且在扫爷爷的墓时想起和爷爷生活的点滴,融入了情感和回忆,不再是冰冷无声的仪式和规则,更多的是浓浓的亲情和思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