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我们总是经常不断听到安全感这个词。尤其经常听到的是女孩对男孩说你给不了我要的安全感!人们可能会想安全感不就是钱包的厚度吗?其实并非如此,太片面了。
一般人总认为安全=安全感,“大家要什么,我也要什么,我只是希望得到的比别人多一点,这样我就安全了”。但安全并不带来安全感。安全是随时可以失去的,绝对意义上的安全,只在哲学层面上有效。而安全感是永恒的,不应该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丢失,它不会毁于火灾、男人(女人)或盗窃,虽然会起伏飘忽,但永远都在向锚点回归。把安全等同于安全感,就会遇到欲望悖论。人的欲望是会不断变化的。得不到所以没安全感,得到了呢?我们很快就会习惯已经得到的好,认为好的是应该的,还有很多不好的,是不能忍受的。所以,安全感并非人们认为的金钱、职位、智商、寿命、追到男神/女神、买到iPhone6 plus、有车有房、学历高、身材好、变得肤白貌美等,即使满足了,缺失感也永远都在。这就是人性。人性没变,锚点也没变。这还像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样。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人们会说母子平安就行;长大些后,会说孩子健康就行;后来就说这个孩子比别的孩子成绩好一些就行;再后来就说这个孩子能养我就行;后来又说了,这个孩子没出息可不行……永远都有更高一层的欲望等待被满足,让精神质量不断地回归到锚点。追求安全而不是安全感,就像公牛在追红布。人们让自己像公牛一样撞向钱包,甚至wifi的格数、电池的电量等,他们试图让自己相信,如果撞到了那块红布,一切就OK了,于是永恒地向红布撞去。结果要么撞不上,要么每次都发现,只是撞到了另一场空。他们还像玻璃上的蜜蜂,明明撞错了方向,却老感觉前途光明;明明看到了光明的前途,却找不到出路。世界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主客观很多时候都是分离的。罗杰斯的现象场论,特别重视主观的体验,主观体验的标准就是,我感觉到了那才算,我感觉不到的都不算。所以安全≠安全感。
其实这本书看到后面我唯一的记忆就是对我儿子的愧疚。我想他对于我,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在我家儿子1岁断完奶的时候我就出来工作了。虽然我时常回家看他,他亏得记忆力特别好,我很感谢他每次都记得妈妈!我估计在他的记忆力妈妈就像是田螺姑娘,一觉醒来就不见了。至少在他还小的时候,不知道难过,现在越来越大了。见面总是很黏我,他也害怕爸爸出门好几天不回家。生怕妈妈不在了,爸爸也不在了,而奶奶成了他的安全稻草。我估计那些留守儿童心里的安全感也是缺失的吧!
我开始想,工作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但孩子对我来说也是重要的。那么,我可不可以选择一个不那么两难的境地让他健康的成长。不让自己的所谓几年耽误他的成长,我是该反思了。
记住:安全感对于心灵,就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凡是有痕迹的,都不是安全感,无论是物质上的安全、囚笼(包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牢)中的安全还是逃跑中的安全。
人们总会伤害他们所爱的人,人们也会爱上他们伤害的人和伤害他们的人。只有动情的对象才有能力伤害我们,我们也会认为,只有自己动情的对象,才值得伤害,伤害起来才会有感觉。毕竟只有这些人进入了自己的人格,才有资格作为稻草人,代替父母延续我们的爱恨!
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发自内心。自信的人永远不缺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