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围城》为近代文学家钱钟书先生所作,近期在朋友的劝导和建议下,我观看了1990年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围城》,看完该电视剧,我感触颇深,尤其是对主人公方鸿渐,有了自己的一点小看法。
方鸿渐,出身与没落的乡村士绅家庭,早年接受了系统的私塾教育,青年又游历西欧各国,学习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留学归国后,爱情、事业出现了跌宕起伏的曲折经历,真情的阐释了一种身处漩涡,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小知识分子,在仿徨挣扎中的悲情色彩。于是,不得不引人思考回味。
方鸿渐他有学问,但学问不高,学的很杂,但无一精通,以至于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美国克莱登大学”,他归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由当地的中学校长以及当地乡绅给他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并且让他以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检讨为题,给当地的中学学生和乡绅名流做一个报告会,方鸿渐便以大谈起了梅毒和鸦片,并把其作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依据,引起了当地乡绅的强烈不满和学生们的哄堂大笑。
由此可知,方鸿渐有学问,但学问不高,且情商偏低,学术报告会要看交流的对象,至于他报告会剑走偏锋的奇招妙想,可能也会有理有据,甚至相当精彩,但他面对的是学生和前清遗留下来的乡绅,就显得不合时宜,所以被校长尴尬的打住,气的当地的乡绅纷纷不辞而别。
至于的爱情,更显得一路曲折,他不爱苏文执,但喜欢和她保持暧昧关系;他喜欢唐晓芙,但没有追求的勇气和技巧;最后阴差阳错的和孙柔嘉结了婚,却又不会处理家庭之间的琐事,而陷入了无休止的烦恼当中。
有人说,牛奶面包都会有的,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事业稳定有发展,而最糟糕的是,方鸿渐的事业也充满了磨难。回乡后,不满足过土财主的生活,恰逢日寇侵略家乡,于是举家迁往上海,迁往上海后,暂时在一家小银行工作,因不会处理和“前岳母”之间的关系加爱情失意,又不得不在前情敌赵辛楣的帮助下去了内地一所大学从教,去了那所大学之后,又发现里面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他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显得更加矛盾,于是他又离开了那家大学,重回了上海,当时已经重返上海的方鸿渐,面临着失业、家庭矛盾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他走在空旷的大街上,不知道天涯何处是吾家,那种落魄可怜的形象让我鼻子一酸,突然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挫败之感。
抛弃社会和当时的战时环境,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环境,方鸿渐的悲剧主观上源于他的平庸,他有理想,但又现实;他有才,但不出众;他有情商,但不高;他家境富裕,但不富贵;他崇尚西学,但又揭露西学;他怀念旧学,但又鄙视陋俗;他提倡自由恋爱,但又不排斥包办婚姻;所以说方鸿渐就是一个综合的矛盾体,而平庸的一切,既是他悲剧的源泉,又是他痛苦的主因。
相信即便没有看过《围城》的朋友,也熟悉围城中的一句名言,围城里的人拼命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拼命想进来,无论进来还是出去,都发现自己又进入了新的围城,于是又将重新轮回。
感谢钱钟书老先生写出了这样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当代社会需要不断的自我激励,不断的自我挑战,才能减少方鸿渐身上的悲剧,但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毕竟只占少数,这个社会不仅需要激励和奋斗,也需要理解和同情,因为方鸿渐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有我们身上每个人的影子,无论你是多么的强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