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工作开始,我就认为做一个“专家”很厉害,也很羡慕。以至于后来对技术特别痴迷,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每个技术问题的实现方式,解决方案。甚至当时认为会技术的专业能力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能力。
然而等到几次工作变化,乃至后来的创业后,学会了从全局价值观交换的角度观察问题,自己对这能力的观点开始改变。
从价值交换的角度来说,把我们的能力分为两类:
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
通用能力就是在任何一个价值交换中都可以使用的能力,而专业能力则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获得解决的能力。
通用能力是宽度,专业能力是深度,宽度具备更多的使用场景,深度针对某些问题有着高效的解决效率。
通用能力=解决所有问题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专业能力=解决某些问题必要的专业模型。
深度和宽度一直是对于个体能力成长选择的两条路径,随着年龄增长,随着职业不断变化,时间让这个选择难题逐渐有了答案。
每一次职业变化,都会让自己的专业能力产生变化,而通用能力却是在持续使用。如果说从“经验”时空效应上讲,显然专业经验的时空效用远远要比通用能力的时空效用差。
通用能力适应所有问题,时间+场景可持续,专业能力只适用于某些问题,随着问题的出现而变的稀缺,随着问题的消失而变的无效。
因此,通用能力的特点是他不会因为问题的变化而产生能力无效。而专业能力则不同,问题一旦无效,那么专业能力的价值会马上破溃。
曾几何时,中关村是中国最火爆的diy电脑胜地,好多电脑专家专门做电脑组装赚钱,然而时代变化,当pc机从组装过度到品牌机甚至移动机的时候,原来那些可以解决diy问题人的能力一夜间变的一无是处。
从价值交换的角度出发,通用能力是指人文互动的部分,而专业能力则是指事物效率的部分。
价值交换的核心在于识别问题的通用能力,然后是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在明确的问题面前,专业能力一定是更刚需的,但在创业者或者非连续的世界面前,能够识别问题的能力显然更值钱。我们常说选择比勤奋重要就是说我们选择问题的重要性,决定了勤奋的价值。因此在价值交换体系里,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识别问题和连接答案的能力,这都是通用能力的范畴,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就决定了其通用能力的持续收益。
一个会沟通表达和思考分享的人,都通用能力很厉害的人,能够有效的识别问题的主要矛盾。
这个世界所谓的变化不过是满足需求的标准在变化,那些专业的人只在埋头做事,但那些具备通用能力的人却因为具备更强的人文交互能力,使得提前发现了用户行为的差异,并展开新的应对策略来面对变化。
毕竟,需求来自价值交换,而价值交换又来自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连接上,那些具备通用能力的人在不断的人文交互中看到变化表象,通过思考识别变化真相,最终让自己获得更强的问题解决通道的连接能力。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多投入一点时间在自己的通用能力打磨上,曾经的思考中也提到过会说比会做重要也是如此,会说会成为会做的必要反馈,因为反馈才可以自己做的更好。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