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蒙古的大草原,一直都心向往之,还记得幼时读过的那首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牧人的肆意自在,人畜游走,与天地相衬,朴素自由,仿佛有一种仪式感,简单又烂漫的;还把高歌唱起,他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一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大概是快哉的享受。
这套《汗乌拉 我的故乡》精选了张承志先生32篇好文,首发表日期横跨二三十年,有不少旧作修订过好多次,还有收录不少张承志的插画和摄影,挺有纪念感的。文字里有对悠久游牧历史的记述,对遇到的人事的记述回忆……是对文化对文明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刻认知,都怀揣着张承志对大自然全部生命的满满敬意。当他发现那些古老朴素的满载着热情的游牧原生态生活渐渐的被现代新的生活方式所替代,不免觉得遗憾。
是近半个世纪前的知青插队让张承志走进了乌珠穆沁,在二十左右的年纪初到大草原,不单单是为了欣赏美景,还历经了很多的困难和贫苦,也许正是如此,才使少年对它的感情和依恋愈加深厚。
近七十岁的张承志说:离二十岁,已是半个世纪白驹过隙,但是,乌珠穆沁知识青年的几乎每一个,都将想念着草原、告辞这个无聊人世……伟大的古典草原给予一代青年的自由气质、底层立场、异族文明和艰辛又浪漫的履历。他再回看那四年的知青岁月,虽然沉重并且单调,但有因劳动而获取的所有启示和财富,是值得去深深的感激,在一遍遍的切肤的怀念着那时美好,张承志觉得是在草原的这段学习成长改变并塑造着自己的人生。
这是第一次阅读张承志的文字,他的言辞表达给我的感觉就像他笔下的这些游牧人民一样,朴实无华,真诚冷静,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意,作品总洋溢着青春热情的气息以及生命的活力。自然是老练的,一旦要到情感快要宣泄溢满处,又忽然收住,好像有所克制,但内里那强烈而深厚的情绪总是能感受得到。他在文章里说,有些感不敢写有些情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
有些感慨,总是来不及细说。除了额吉兄长青草大地袍子马鞍那几篇散文,我最喜欢的是《勾勒草地的十张图》,图画解说,十大段文字,挺长知识,可以从这一篇开始,真正的走进游牧世界。首先,草原人是游牧生活,地理位置是造就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般在什么季节里,人们会做相对的事情,比如春季是“接羔时节”,万物苏醒,游牧世界对待任何生命都是平等,不能够漠然视之,这是放牧的好时节,每个牧民以放牧为重点,及家人甚至是儿童都要把接羔当做最重要事宜。在繁忙了一季之后,人畜在夏天都变得懒洋洋的,很多事情都用来制作美味佳肴,还会进行聚会和竞技;游牧之所以叫做游牧,便离不开迁徙,整个秋季牧民们都要为寒冷而漫长的严冬找寻一个合适的住处;冬天多雪,但放牧的生活还在继续……祖先留下的血脉关系社会,每个地方的人都是各自的部落和种族;在游牧家庭中,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位置,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存在;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也看图片想象在那个世界里,牲畜才是主角,放羊人是陪伴者……草原人爱拉琴歌唱,艺术给生活增添乐趣,也不可缺少……
看得出草原人民们的游牧生活总是辛苦的,艰难的生存环境,跟随季节做迁徙,每日放牛羊,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他们的生活单调却传奇,勇猛又淳朴,以乐观的态度去与贫苦的生活做伴,坦然接受并享受生命自然赐予的一切。
我读这套书,总是感动的。这感动在于获得,从他的文字里,我对内蒙游牧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同样对于那片广阔遥远的土地有更多的向往,往往因为探索得更深,越能满足好奇心,也就特别想去真切感受下身临其境,怕是知道了游牧生活远远比我们想象得更艰苦,现在对那片土地有更深尊重与震撼。也感动于他对汗乌拉草原那些浓厚情谊的眷恋,他写母亲额吉和蒙古兄长,写青春启蒙的开始,写自己喜欢穿的蒙古袍子,喜欢的马陪伴自己很久的马鞍,遇到的那些好听的音乐和那些具民族特色的乐器,还有那一杯杯浓浓的除却寒意的奶茶……这些与青春与内蒙民族有关的事物感情在他的笔下细数道来,是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早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里,他重新整理和它们的关系感情,于书写的过程中把这些珍藏着的往事安置妥帖。
翻阅间,让人觉得身临其境那神秘远方,仿佛在那草原世界奔驰着,看牧民辛苦的劳作,一起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