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曾经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有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我读得津津有味,适逢端午佳节,绞劲脑汁非要觅得江苏高邮的鸭蛋不可,询问,比较,网购,终是如愿。还非要用筷子扎一下,体验那“吱”一声的快感,想来也是一种文学再现情结。不过也真真感受到了汪老语言的魅力。
工作室本月任务就是阅读王荣生老师的《散文教学教什么》这本书,书中提到“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如今的部编版《昆明的雨》也是出自汪老之手。所以我选择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尝试教出新的一点东西来,也希望能教出“这一篇”的境界。书中讲到回忆性散文中会有两个我,一个是今日之我,一个是昔日之我。我就想到汪曾祺对昆明的雨的感受今昔有何不同呢?今日之情就是思念,昔日之愫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置既体现了回忆性散文的个性特征又可以让孩子们回归文本去认识作者的这种感受。文中也提到“‘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引导学生“以文解文”,也就是我们自己真实地读文章,带领学生真实地读文章,在文本里潜心求索,这就是阅读散文的关键。学生欣赏作者所回忆到的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事,感受作者所感受到的“舒服”,所有的这一切就这样静静地存在着,邓丽君《微风细雨》曲调一起,孩子们闭上眼睛,脑海浮现出一幅幅充满美感与诗意的画卷,风景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在心中一一掠过,作者何止在写昆明的雨季,他是在表现昆明的风土人情。丝丝缕缕的往昔,是挥之不去的温馨。
书中还提到“散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因此,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感受还需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体味,汪老散文语言特点——平淡而饶有趣味,如话家常。体味语言就要借助一些方法和手段,比如标点符号,关键词语等,还要借助一些朗读技巧,比如语速、语调、重音、停连等。平淡对于汪曾祺而言,不只是一种文风,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篇文章里他为我们展示了雨季昆明各个角落里流淌着的种种美好。这种美好的背后,是一种闲适平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也就达成了教学目标“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
这是一堂理论与实践并存的课,一堂动情动思的课,亦是一堂闲适舒服的课……汪曾祺觉得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他的作品《生活是好玩的》、《人间有味》、《人间草木》等都洋溢着人间烟火味,而又那样的恬淡安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云卷云舒。一文,一课,一人,一生,还有一位语文教师带给孩子们的一种文学浸染…...亲爱的,今后的日子还需你们自己去沉潜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