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优势,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当父母在他相应的年龄没有教他相应的知识和培养相应的能力时,他自然就会比同龄人弱。如果提前科学培养孩子的能力了,自然就会灵活。
一个朋友描述他家孩子,在医院测评结果显示为轻微自闭,测评的医生说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不可能自闭,一看就是高素质的抚养者带出来的孩子。
他家孩子识字量很大,在这方面表现出特别的优势,但是语言表达却是一个困难,四岁的孩子还是2岁孩子的表达水平,逻辑思维表达弱。
人家问,你几岁了?他回答:你几岁了?
四岁这样的回答会让别人笑话,孩子还很乐观看到别人笑,他也跟着笑。
所以大人跟着着急,也是无计可施。
这语言迟缓,排除身体机能和自身疾病问题,肯定和外在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方面,从小精细化养育,口腔部没有得到发展,再加上边喂边看电视,造成被动进食。
第二方面,抚养者焦虑紧张,一点点错就是批评指责,即使是感统训练,没有鼓励,没有实质性的鼓励,孩子也很难有信心去发展他的各种能力。
第三方面,没有同龄的小朋友,就没有语言习得的氛围,再加上语境,一边是土话,一边是普通话,还有地方话,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轮流带,三个不同的语境,孩子好不容易适应了一种4-5天,又换了一种。孩子很容易混乱,都是父母,同龄人如何表达却不知道,只能鹦鹉学舌。
第四方面,特意去强调某一方面,弱化另一方面,自然就会有突出的优势,而忽略了其他能力。
所以培养孩子是全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人生的缺失。
去年他们做了一些调整,换人带,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换了一个幼儿园,放学有同伴一起玩。也进行了拍球和其他的感统训练,今年语言表达提升了很多。加上疫情期间,父母陪伴也比较多,孩子感受到了爱。
今年在他心情好时,能够表达很多内容,还会有伤心难过,流眼泪,不单只是笑。在情感上喜怒哀恐基本情感是有的,人生的真实体验不成问题,只是需要及时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我们孩子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成年后更好的生活,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培养和引导,不管是正常的孩子还是语言表达力弱的孩子,只是在教的方式方法上需要更加有条理化。语言表达弱的孩子记忆力相当好,所以流程化的教学后,他记忆起来就更容易,做起来也就更有条理。
比如戴口罩六步法,洗手七步法,他都能静下来自己动手,做得很好。
近期孩子语言爆棚
比如走错了。他说: 不好意思,我走错。
吃面包,他的:你一半我一半,我们就是好伙伴
当我们相信孩子可以时就会给到孩子我也可以的信念,孩子就肯定可以!
针对这个孩子目前的情况还有哪些需要培养的建议呢?
动手劳动的能力,购物财商能力。与其坐在家里给他做数学题,不如带出去菜市场一起买菜挑菜算账,让孩子懂得生活。
反馈他第一次购物和第一次自己拿食物
给孩子20元
他自己去买小车子玩具,挑了一个10元的,自己去买单。买单时,开始的时候直接去问多少钱?家长告诉他要排队。
然后去排队,直接递钱。营业员拿物品,扫码再拿钱。
这是他的第一次自己购物,很勇敢,能够主动和营业员阿姨沟通。
需要再和他复盘买东西流程
1.看上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思考一下是不是必需品。
2.看手上的钱和物品的价格够不够,比手中的钱少就能买,多了就不能买,就要自己存钱再来买。(每个星期给10元或者5元零花钱)
3.够的话,就去收银台买单,有人就排队,轮到你时,拿物品给阿姨,再给钱。可以说:谢谢!
吃饭时第一次自己去拿食物,姐姐带着,手没拿稳,面条洒了,可能被家长骂了,看到他委屈要流眼泪了,赶紧带他再去买一份。
点好餐。然后蹲下来问他,是不是很难过、伤心?他说是。
朋友:刚才是不是没拿稳?他说是。
朋友:等会我们就知道怎么拿了,对吗?两手端平,平均用力。他说是
面条好了,他就用双手稳稳地拿着,很快就到餐桌上了。
孩子都是想做好,能够自己拿面条了,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允许犯错误,如何拿没有提前教他,所以错不在孩子而在大人。
在培养孩子过程中,不要计较一次的错误,看似浪费了,但是发现了孩子这方面能力弱,就可以针对性引导,同时鼓励他这一次做到了,他也会学会第二次拿好,不是故意要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