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带儿子回了趟四川,在成都呆了几天。写下“四川”两个字,恍然有点陌生,恍然有点局外人的感觉......
不知多少次,回答“你是哪儿人”时,每一次都是毫不犹豫的“四川”!在哪儿出生,你就烙上了哪儿的印记。就像我一厢情愿地希望儿子自认为是四川人,但他绝对会回答他是无锡人,即使他没有一点无锡人的痕迹----不会讲无锡话,不吃无锡菜,爹妈也不是无锡人----但他在这个城市出生成长。在他以后漫长的一辈子中,他会回答无数次:我是无锡人。
从出生到离家,我在四川生活了十九年。这十九年感觉起来似乎占据了我人生的绝大部分比重,从头到脚彻彻底底都打着四川的招牌。你们脑子里思考的语言是什么?我的是四川话。
但仔细算来,这十九年占我人生的时长并不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小。
不过我已经不是一个“正宗”的四川人。连我讲的四川话都要成“椒盐”的了。到重庆,会带上重庆口音。到成都,会带上成都口音。即便回到老家小城,有些土话长时间不用,都忘记咯。十九岁以后,我统共也没回过几次老家,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我仍然保持着吃辣的习惯。但当连续三天每一顿饭菜都是辣的,表示吃不惯...旁边的人虽然带着乡音,但都是陌生人。成都,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只是短暂地停留而已,和其他游客没有太大区别。
我拼命地回忆我的家,想念我的家,但记忆已是碎片。我也曾经回去过,眼见的却是一个陌生的小城,因为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我记忆中的家已经变样,老房子没有了,街道也是新的,我甚至会迷路。我不敢停留太久,怕这些新的房子、新的街道冲刷我的记忆,连碎片都无法存留。我还能上哪儿去找我的家?
于是,晚上我对儿子说,即便以后我们换了房子,甚至换了城市,我们还是会保留这一间,因为这是你长大的地方,妈妈不希望你以后找不到家。